13级种工农业昆虫学理论大纲概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农业昆虫学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学分:40/2.5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
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说明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集昆虫学基础与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昆虫学基础知识,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繁殖、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及预测预报技术和害虫防治原理等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在发生为害严重、造成损失较大的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害虫的分布、为害情况、猖獗为害成因、预测预报方法及综合治理措施,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虫害防治的问题,并根据生产需要独立担负起害虫防治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的工作。
章题 讲授学时 实验学时 实践学时 上机学时 小计 1 第一章 绪论 2 2 第二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功能 6 3 第三章 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 3 4 第四章 昆虫的虫态发育和行为 4 5 第五章 农业昆虫的主要科目识别 6 6 第六章 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2 第七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及预测预报 4 7 第八章 农业害虫防治技术与策略 4 8 第九章 作物虫害综合治理 9 合计 40 四、教学教法建议
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室内实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某一类虫害的某一常见种为代表重点讲解,其它采用讨论、自学、提问等形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虫害防治的新理论、新成就、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必须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虫害发生的最新动态讲授给学生。
3.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和阅读有关文献资料,提倡自学,对于活跃学术思想、开阔思路、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有重要的作用。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基本技能培养。除识别和鉴定虫害种类的室内实验外,还要有田间调查的外出实验,并配合综合性实验与虫害发生动态的教学实习来巩固课堂内容。
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
2.成绩评定:
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 );两级分制( )
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考核(40%)+期末考核(60%)。
本文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标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昆虫纲的基本特征,在动物界中的地位,昆虫的多样性;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学的发展;昆虫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昆虫学的内容与范围
一 昆虫学的分支
二 学习昆虫学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昆虫的多样性
一 昆虫纲(Insecta)的基本特征
二 昆虫纲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三 昆虫的多样性
四 昆虫的起源
第三节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一 昆虫的有害方面
二 对人类有益的方面
第四节 昆虫学简史
一 世界史
二 中国史
教法建议
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自学、提问等形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考核要求
1.基本要求
(1)了解农业昆虫的现状;
(2)掌握昆虫和其它动物的区别。
2.教学重点:
第二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功能
教学目标
昆虫形态学是研究昆虫身体构造的科学,它研究构造的原因,不同构造间的相互关系,形态和功能的适应,了解昆虫身体构造和环境条件的关系,认识它们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的本质。
重点讲授昆虫外部的基本形态构造及其功能,形态特征和功能与生存适应关系;形态特征与昆虫鉴别、害虫防治的关系。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第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和功能。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出生分节、次生分节、分节的附肢、外骨骼、昆虫的大小、形状和体向。体节和体段,体节的分区。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头部的分节,头壳的基本构造,头部的感觉器官,口器,口器的类型和变异,头式。昆虫的颈部。
基本概念、理论:头壳上的沟和缝、分区、头内骨、头部的附肢和附属器官,触角的构造和类型,咀嚼式口器的构造特点、头部的胚胎分节,用进化学说解释附肢的起源和同源。
一 头部的分节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胸部的分节和胸节基本构造,胸足的构造与类型,翅的基本构造与类型,翅脉序,翅的变化及适应
基本概念、理论:翅脉的变化和命名,背板、腹板和侧板的构造,前胸和具翅胸节的构造及其特点,胸内骨。
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腹部的基本构造,外生殖器,腹节的其他附肢,幼期附肢
一 昆虫腹部的基本构造二 外生殖器及锁钥学说
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自学、提问等形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三章 昆虫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