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卵巢恶性肿瘤大学课件.ppt

发布:2017-08-18约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放射治疗 卵巢无性细胞瘤对放射线高度敏感,可通过放射治疗而治愈。 多数卵巢肿瘤对放射线仅低度敏感,放疗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生物治疗 仍处于临床前研究及小范围试用阶段。 预后 较差 5年生存率20%-30%。 影响预后的因素: 临床分期 病理组织学类型 病理组织学分级 手术残余肿瘤的大小 术后化疗疗程 谢 谢 卵巢恶性肿瘤 解剖 病因---不明确 生殖的影响 不育或妊娠次数少及使用促排卵药物等可使卵巢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月经的影响 初潮早、绝经晚是卵巢癌的弱的影响因子。 外源性激素 避孕药降低卵巢癌的发病危险。 绝经后的激素替代治疗可增加发病危险。 饮食因素 高动物脂肪饮食可增加患病风险。 维生素、纤维素等可降低患病风险。 遗传因素 病理 卵巢上皮性癌 最常见,占卵巢恶性肿瘤的85%-90%,多见于中老年妇女,高峰年龄为50-60岁。 浆液性癌 黏液性癌 子宫内膜样癌 恶性勃勒纳瘤和移行细胞癌 透明细胞癌 浆液性癌 最常见的上皮性卵巢癌; 多为双侧,易腹盆腔播散,可伴大量腹水; 切面多房,腔内充满乳头; 细胞异型明显,并向间质浸润; 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20~30%。 黏液性癌 大部分肿瘤为多房,实性或部分囊性,囊内含胶状黏液; 细胞明显异型,并有间质浸润 预后较浆液性癌好,5年存活率40~50% 子宫内膜样癌 较少见; 多为实性; 约1/5合并子宫内膜癌; 预后较好。 恶性勃勒纳瘤和移行细胞癌 均较少见; 多发于中老年妇女; 肿瘤为囊实性或实性; 预后均较差 透明细胞癌 少见; 肿瘤多为单侧性; 实性或囊实性,分叶状,切面呈鱼肉状; 预后差。 病理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颗粒细胞瘤和泡膜细胞瘤多见; 多为单侧; 实性,切面灰白或间黄色; 预后较好。 病理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多发于年轻人,来源于原始性腺中的生殖细胞,恶性程度高,易于转移,预后较差。 胚胎性癌 内胚窦瘤 未成熟畸胎瘤 无性细胞瘤 病理 卵巢转移性肿瘤(Krukenberg瘤) 原发于消化道或乳腺等处 多为双侧 一般保持卵巢原形,表面光滑,胞膜完整,切面实性胶样 预后差 转移途径 盆腹腔种植播散 主要转移方式 子宫、结直肠、小肠、腹膜、大网膜、肝表面 常引起肠粘连及肠梗阻 局部直接蔓延 直肠、子宫、输卵管、阑尾等处 淋巴道转移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盆腔淋巴结 腹股沟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血道转移 肝/肺、胸膜、肾、骨、肾上腺、脾 临床表现 症状 腹胀—肿块、腹水 腹痛—肿瘤发生扭转、破裂、出血、感染时 腰痛、下肢疼痛—肿瘤压迫或侵犯局部神经 下肢水肿—肿瘤压迫或侵犯髂血管 阴道流血—生殖细胞肿瘤 贫血、消瘦—晚期 临床表现 体征 腹盆腔肿块 腹水 第二性征异常—生殖细胞肿瘤 远处转移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B超 发现妇检时不能们及的小肿块; 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能探及腹水及腹盆腔内较大的转移灶。 CT和MRI 能检出B超难以发现的小病灶; 能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能显示腹盆腔腹膜后淋巴结及实质脏器的转移情况。 PET/CT 有可能发现普通CT难以发现的小病灶; 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辅助检查 肿瘤标记物 甲胎蛋白(AFP)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 β-HCG) —带有绒癌成分的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CA125 上皮性卵巢癌的标记物,阳性率可达82%-94% 良性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膜炎症也可阳性 辅助检查 腹腔镜检查 病理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其他方法 鉴别诊断 卵巢良性肿瘤 病程较长,多为单侧,呈膨胀性生长,肿物表面光滑,大多数为囊性,无腹水,肿瘤标志物多正常。 盆腔炎性包块 多有发热和下腹痛,CA125正常或稍高,抗炎治疗后包括缩小。 腹腔结核 可有腹盆腔包块,多伴有腹水、消瘦、低热等,检查腹部有特征性的柔韧感,腹水脱落细胞学和抗酸杆菌检查有助于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 年轻,有或无痛经史,血清CA125轻度升高。 确诊均需病理检查 临床分期 治疗 手术治疗 化学治疗 放射治疗 生物治疗 手术治疗 全面分期手术 适用于术前临床拟诊为IIIb期以下的卵巢癌患者。 腹部足够大的纵切口 腹水或腹盆腔冲洗液的细胞学检查 全面探查 全子宫和双附件切除 大网膜切除 盆腔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淋巴结切除 任何可疑病变和粘连部位的切除或活检 黏液性癌需行阑尾切除 保留生育功能的全面分期手术 Ia期,肿瘤细胞分化好,有强烈保留生育功能的愿望 保留子宫和一侧附件,其余同全面分期手术 手术治疗 肿瘤细胞减灭术 适用于中晚期卵巢癌患者(部分II、III和IV期的患者) 要将肿瘤大部分切净或基本切净 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 适用于首次手术后残留肿瘤较多、较大的患者,或者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