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移距计算公式.pdf
内移距计算公式
高度变位齿轮传动。
变位系数计算原理。
高度变位齿轮传动主要是为了避免根切以及凑中心距等。当小齿轮齿数较少时,
容易发生根切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对齿轮进行变位。变位系数x的计算与
齿轮的齿数z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z_min以及齿顶高系数h_a^*有关。
计算公式及各参数意义。
公式x=frac{zz_min}{2}×frac{h_a^*(zz_min)}{z}中,z是所计算齿轮的实际齿
数,它决定了齿轮的大小和轮齿的数量等基本特征。z_min是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
数,对于标准齿轮,当压力角α=20^正常齿制时,z_min一般为17。这是基于渐
开线齿轮的啮合原理和几何关系得出的,当齿数小于这个值时,在加工过程中就可能
会出现根切现象,影响齿轮的承载能力和传动性能。h_a^*是齿顶高系数,正常齿制时
h_a^*=1它决定了齿顶高的大小,与齿轮的重合度等性能相关;短齿制时h_a^*=0.8
计算示例。
例如,有一个齿轮,模数m=5mm齿数z=15压力角α=20^采用正常齿
制h_a^*=1根据公式计算变位系数x首先z_min=17则x=(1517)/(2)×(1×(15
17))/(15)=(-2)/(2)×(-2)/(15)=(2)/(15)≈0.133
角度变位齿轮传动。
总变位系数计算原理。
角度变位齿轮传动中,由于实际中心距与标准中心距不同,导致啮合角发生变
化,为了保证齿轮能够正确啮合和传动,需要计算总变位系数x_∑它与齿轮的齿数、
压力角以及实际啮合角有关。
计算公式及各参数意义。
公式x_∑=(z_1+z_2)/(2tanα)(tanα-tanα)tanα)中,z_1和z_2分别是两个相互啮合齿轮的
齿数,它们共同决定了传动比和齿轮副的基本尺寸。α是标准压力角,一般标准齿轮是标准压力角,一般标准齿轮
压力角为20^它是齿轮设计和制造的重要基本参数,决定了齿形的形状和受力情况
等。α是实际啮合角,它是在实际中心距改变后,齿轮啮合时的实际压力角,其大小
与中心距的变化以及齿轮的变位情况相关。
计算示例。
假设一对齿轮,z_1=25z_2=35标准压力角α=20^实际啮合角α=22^
先计算tan20^≈0.364tan22^≈0.404则x_∑=(25+35)/(2×0.364)×(0.404
0.364)=(60)/(0.728)×0.04≈3.3
内移距计算及与变位系数的关系。
内移距与变位系数关系。
内移距y与变位系数x和模数m密切相关,关系为y=x×m这里的模数m是齿
轮的一个重要基本参数,它反映了齿轮轮齿的大小,单位通常为毫米。变位系数x确
定了齿轮相对于标准齿轮的变位程度,当x为负时,齿轮的齿廓相对标准齿轮向内移为负时,齿轮的齿廓相对标准齿轮向内移
动,移动的距离就是内移距y当x为正时,齿廓向外移动。
内移距计算示例。
对于前面高度变位齿轮传动例子中计算出的x=0.133若模数m=5mm则内移
距y=0.133×5=0.665mm表示该齿轮相对标准齿轮齿廓向外移动了0.665mm如果
x计算结果为-0.133-0.133则内移距为-0.665mm即向内移动0.665mm
内移距计算公式
高度变位齿轮传动。
变位系数计算原理。
高度变位齿轮传动主要是为了避免根切以及凑中心距等。当小齿轮齿数较少时,
容易发生根切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对齿轮进行变位。变位系数x的计算与
齿轮的齿数z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z_min以及齿顶高系数h_a^*有关。
计算公式及各参数意义。
公式x=frac{zz_min}{2}×frac{h_a^*(zz_min)}{z}中,z是所计算齿轮的实际齿
数,它决定了齿轮的大小和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