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埏岛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毕业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毕业
茅埏岛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毕业论文
一、毕业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价格信息联系
二、毕业论文范文参考如下
毕业论文摘要:底栖动物在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分布受到滩涂底质水文等理化环境的影响,不同时空尺度上的人为与自然干扰也会产生影响。不同生境下不同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反映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特性。2012年11月至2014年7月,于每年度的1月、4月、7月和11月在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的茅埏岛(海山乡),对外来入侵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人工种植的秋茄红树林(Kandelia obova to)与自然存在的光滩等不同生境下大型底栖动物生物的种和科属多样性、功能群与营养等级、次级生产力等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以同样方法对漩门湾湿地公园堤坝处的互花米草和光滩两种生境下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取样,以比较茅埏岛和漩门湾湿地公园相同生境下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异同,以期为抑制互花米草入侵和保护滩涂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茅埏岛取样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7种,隶属8门9纲34科。其中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分别占9.26%、46.30% 和35.19%。第一周年获得48种,其中红树林41种,互花米草35种,光滩34种;第二周年获得54种,其中红树林47种,互花米草39种,光滩37种。在漩门湾湿地公园取样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2种,其中互花米草37种,光滩45种。茅埏岛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在第二周年有所上升,且秋冬两季低于春夏两季。2.茅蜒岛不同生境年均栖息密度的规律为:光滩(NB,194.88 ind·m2)红树林(K,89.04 ind·m·2)互花米草(Sa,74.57 ind·m-2),年均生物量为:K(16.58 g·m-2)Sa (14.16 g·m-2)NB (9.97 g·m-2)。各站点生物量在站点间表现差异极显著,在季节间表现差异显著,冬季时明显低于其余季节,潮汐电站的各站点最低,红田村居中,南滩村的各站点最高。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在季节间表现差异也显著,也以冬季时最低。不同站点之间,整体上南滩村的大型底栖动物在密度和生物量上均最高;潮汐电站和南滩村的3种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规律明显;年均栖息密度最高的为南滩村光滩(NNB,216.75±181.84ind.m-2),最低的为红田村6/7年生红树林(HK6(7),37.44±8.31ind·m-2);年均生物量最高的为南滩村红树幼林(NKY,52.22±28.00 g-2),最低的为潮汐电站互花米草(DSa,5.44±2.68 g.m-2)。3.茅埏岛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传统多样性结果与科属多样性结果反映的情况有所不一样。Shannon-Weiner指数H本表现为:红树林(K)互花米草(Sa)光滩(NB),且K相对呈现最稳定增长趋势,该指数在生境与季节间差异表现极显著。Simpson指数D以NB最高,第二周年冬季时达到最高值,该指数表现出与Pielou指数J负相关,NB的Pielou指数J最低且在第二周年时最低,这两个指数在季节间差异不显著,在生境间差异显著。K的Marglef旨数d最高,3种生境的该指数在整体上均表现为增长趋势,在生境与季节间表现差异也极显著。K与NB的属多样性变化趋势一致,Sa的属多样性由开始高于另外两者,随时间推移而变成低于另外两者;科的多样性在整体上以K最高,仅第一周年冬季时略低,只有G指数与F指数在不同生境间差异显著,其余均不显著。各站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中仅Pielou指数J在时间变动上明显最小,最高值为第一周年春季时的HKY(2.35),Shannon-Weiner指数H最高值为第二周年春季时的KY6(7)(2.72),Simpson旨数D最高值为第一周年秋季时的NKY(0.76),Marglef指数d最高值为第二周年夏季时的HKY(5.16),传统多样性指数的最高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