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名词解释大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名词解释
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
华夏园林意匠、古典园林30 讲、古典园林史、园林学概论
皇家园林 称“苑囿”或“宫苑”,一般是指由帝王主导营造,供帝王家族居住、游乐之用的园林。如北京圆明园、颐 和园和承德避暑ft庄。
私家园林 从汉代已开始萌生和发展,相对于皇家园林而言,属民间的贵族、官僚等人士所有,供园主人日常游憩、 会友、读书的场所,规模通常不大。如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
寺庙园林 一般是指宗教崇拜场所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带有神话色彩的特殊历史名人纪念性祠堂的花园。如ft西晋 祠、四川德阳文庙前庭花园。
风景名胜 是中国园林里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位于城郊的ft水形胜,风光秀丽之地,面积较为广阔,多有寺庙或 名胜古迹,适当装点园林景致,成为市井百姓可达的公共性自然游憩地。如四川峨眉ft、泉州清源ft。
囿 是最初的园林形式,通常是在选定地域划出范围,或构筑界垣,让草木鸟兽在其中自然繁育,并驻台掘池,供 帝王贵族进行狩猎、游乐的一种园林形式。
灵台 灵沼 灵囿 所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园林,也是中国自然ft水园艺术形式的先驱。灵台,象征着高ft;灵沼,象 征着大海;灵囿,象征着滋养万物生长的大地。
一池三ft 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中常见的规划形式。通常表现为在一片水城中布置三座岛屿,象征古代神话传说中 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ft,以模拟仙境。
汉武帝在长安建造建章宫时,在宫中开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岛屿,并取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这种布局成为帝王营造宫苑时常用的布局方式。
曲水流觞 是中国古代流传与文人名流圈子里的一种酒诗酬唱的社交聚会。出自兰亭序(东晋?王羲之)。
辋川别业 唐朝诗人王维的庄园式园林,利用自然风景形神组织景点二十余处,较少的人工构筑,在中国园林历史 上以自然式园林的风格而著称。
寿ft艮岳 是一座表现ft水胜景为主题的大型皇家园林,是典型的北宋ft水宫苑风格。全园以艮岳为构图中心,万 松岭和寿ft则为宾为辅,其景致可谓“括天下之奇,藏古今之美”。
三ft五园 香ft静宜园、玉泉ft静明园、万寿ft清漪园(今颐和园)、圆明园(万园之园,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之 作)。
园林建筑 通过与自然要素的直接关系而组织于园景之中,常被作为园景的构图中心和游赏主景,一般力求布局在 人们欣赏景致的最佳位置和最佳观赏点,同时满足遮荫避雨、满足游览休息以及各种游园实用功能。
景线 指景素的线性组合形态。从平面上看,有园路构成的游览线,池岸构成的水形线,花卉的图案线以及树木的 林缘线等;从立面上看,还有建筑的轮廓线和林冠的天际线等。
路径 是联系园景与游人的媒介,也是园景的脉络和视点运行的组织者。作为园景的导引要素,它决定各园景空间 的位置关系,组织园景的展示程序,显示方位,观赏距离和更替变化,对园景起着剪辑作用。
步移景异 园路规定了游人观赏视点运行的基本轨迹,游人在行进中随着视点的运行,一系列透视景面连续映入眼 帘,有限的景观便得到了无限多的景面。
蹊径盘且长 出自《园冶》。真正的大自然中是很少直线的。曲折迂回的园路,不仅增加了景观层次,扩展了景面, 增强了观赏效果,进一步激发了游兴,而且增加了游程,延续了游览时间,起到了拓展游览空间的作用,在有限的园地里造成了无限风光的幻觉。
障景 是对景素的遮挡或隔断。除分隔景观外,还用以处理园门、园墙、隐蔽边界等。有“实障”和“虚障”之分。 实障 隔断性障景。多用假ft、建筑组成,一般用于不同趣味、情调景观之间的分隔。在实际造园中常用“隔而不围”, “围必缺”的处理方式,使游人能通过障景的阻断与引导进入另一景观空间。
虚障 渗透性障景。使相邻景观之间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多用于两组情趣相近的景观空间划分,虚障能增加园景层次,创造“小中见大”的园林观赏空间。在实际造园中多采用连续排列的漏窗方式,或植物手法处理虚障。如无锡 寄畅园。
对景 一般指园林中观景点具有透视线的条件下所面对的景物之间形成对景。对景多用于景点间的联结,用以加强园林空间构图中的呼应与联系。如苏州拙政园枇杷园的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成对景,加强了枇杷园与其他景区的视 线联系。
点景 运用造景要素在景线上的局部点缀,起着弥补空白,活跃死角、锦上添花的作用。如苏州留园“华步小筑”等独立设置的小景。
标题点景 配有标题命名题刻的一组小景,带有独立景观的性质。 相地 即结合风水理论,分析园址内外的利弊因素。
立意 所谓的构思,确定要表现的主题及内容,因境而成景。
布局 运用造园手法对造园要素进行合理布局、组织空间序列,最后对细节进行细致推敲。 体宜 即相地构建,使园林景象的体量、尺度、色彩和空间比例等适度宜人。
即兴 随园林营造的过程一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