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六章%20城市与环境.pdf

发布:2017-05-10约1.83万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六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生态 一、城市的形成与特点 (一)城市的含义 从我国文字的字义来看,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如城墙、万里长城;市是做买卖即交易的 场所,如菜市场、肉市场等。不过,仅仅有防御功能的墙垣并不是城市,仅仅是市集也不能称为城 市。只有两者相互结合,并体现密集的人口、兴旺的工商业和发达的文化,才具备了城市的含义。 从本质上看,城市应该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的总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结晶。 由于绝大多数的城市都是从农村、集镇发展而来的,因此,一般辞典都把城市定义为人口集中、 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是为了 更明确区分城市与农村,可科学地把城市定义为: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 “价 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 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经济基础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上看,人类能够进入城市生活,首先取 决于一些技术发展成果,尤其是农业技术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人已经学会了驯化野生动物和栽培 作物,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随着灌溉和耕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剩余农产品,这一过程进一 步解放了生产力,使一部分人去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分化,早期的城市就是在 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时产生的。 人类聚居地规模的扩大,货物和人口流通问题日益尖锐,轮子的发明与使用将人从滑走式的笨 重运输方法中解放出来,从此,人口流动、人际交往和交通运输能力发生了第一次飞跃。与此同时, 船的发明使得水运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定居使人类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建筑材料的质量、坚固度 都在不断提高,这一切为古代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条件。蒸汽机的发明使得城市的 发展又出现了另一次飞跃,人类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和相应的大规模的人口集中,工业化 极大地刺激了城市的发展。铁路、电车的发明和使用,使人口开始从集中走向分散,城市沿重要交 通要道逐步扩展。汽车时代到来之后,随道路系统的迅速发展,人口疏散的范围更大,城市的范围 也更扩张了。城市的发展从单个城市一大城市一都市带。过去的城市主要是为了交易,现在的城市 更是一个文化、信息中心。 2.自然条件 城市在哪些地方能够产生和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相当密切。人类最古老的城市首先出现在尼 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黄河、印度河等亚热带和暖温带流域的河谷地区,这是因为这类 地区具有优良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适合于动植物生长繁殖,水量充足,建筑取材方便,便于与 外界沟通等。“沿河设城”‘是古代城址选择的通例,即使现代城市规模的扩大,由于运输量和用 水量剧增,河川分布状况仍然对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沿河、沿海、沿江仍是城市选址的 首要考虑并影响着城市的发展。 气候要素也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敏感因素,大多数城市的选址都要求气温适中,大城市对气候因 素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更为紧密。1981年,全世界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197个,其中近90%(175 。 个)在北半球,这些大城市向北不超过北纬60。,其中137个(占总数的78%)在北纬25 以北,而位 。 于南、北纬25 之间的低纬度地区的城市一共只有50个。 3.社会因素 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城市的人们再也不能过着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生活, 劳动分工已决定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城市形成以前的社会发展为城市化铺平了道路,这些 成果包括权力结构、社会习俗、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社会必须有组织、有控制,否则不足以履行 其各种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包括治安保卫、文化教育、生产及服务等。 由于早期的城市是在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所以城市之间的区别也不显著,但随着 社会的发展,城市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和显著的变化。虽然由于西方和东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习惯 的不同,城市的发展在形态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城市的基本系统组成和功能是基本一致的。 城市的生态构成与特点 (一)城市生态系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