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发展历程.docx

发布:2025-02-15约小于1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AFC(AutomaticFareCollection,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一、初期引进与探索阶段

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

特点:

国内对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了解甚少,主要以学习国外成功经验为主。

上海地铁开始对AFC系统及其设备进行研制。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首个AFC系统供货合同签订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国际上的磁卡AFC系统技术已相当成熟,而IC卡技术在交通收费方面的应用研究才刚刚开始。

二、引进与初步应用阶段

时间: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

特点:

1998年底,AFC系统开始在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中投入使用,如广州地铁1号线(1999年2月16日)和上海地铁1号线(1999年3月1日),并逐步体现出其良好的票务管理水平和高效的客流处理能力。

这一时期,由于IC卡成本较高,业主在磁卡、IC卡、条形码等多种媒介之间多倾向于选择磁卡。但随后,IC卡技术在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应用由研究探索迅速发展到大规模实践应用。

三、快速发展与国产化阶段

时间:21世纪初至今

特点:

非接触式IC卡以其储存量较大、保密性较强、可实现一卡多用等特性,逐步取代了磁卡的地位,成为各城市轨道交通收费系统的首选票质媒介。

随着AFC系统的持续发展和应用,以及AFC系统国产化率的要求,对国产AFC终端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推动了我国AFC行业技术水平、制造能力、产品质量的大幅提高。

国内多个城市如天津、重庆等也相继采用国产化的AFC系统,并实现了全线路联网支撑服务。例如,2023年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二期全线由国产芯片提供底层算力支撑的AFC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天津地铁11号线AFC系统也首次采用全国产化工控机。

四、技术创新与智能化阶段

当前趋势:

AFC系统正不断融入新技术,如人脸识别、移动支付等,以提升乘客的出行体验和系统的运营效率。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AFC系统也在向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如通过数据分析预测客流、优化运营策略等。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变化,AFC系统也将继续发展完善,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