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素养导向、岗课融通、德技并修、学用一体:师范类高职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实践.docx

发布:2025-02-20约5.75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素养导向、岗课融通、德技并修、学用一体:师范类高职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实践

在数智时代,教师的数字素养被视为影响教育数字化变革进程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是师范类高职院校一门受众广、影响大的公共基础必修课。该课程不能止于基本的技术工具操作教学,而应根据数字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以素养培育为导向,将其打造为一门引领师范生与时俱进地发展技术知识、思想观念和思维能力的现代化课程,以及促进科教融通、技艺结合的跨学科融合课程。面对师范生数字素养提升的诉求,本文基于教学实践,从素养导向、岗课融通、德技并修、学用一体四个方面着重阐述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举措。

一、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挑战

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使得低技能工作被机器替代,在学校教育阶段培养主动适应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求变精神、形成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的智慧变得尤为重要。然而,以往高职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呈现出重技能训练与操作,轻理论熏陶与育人价值发挥的现象,师范生高阶思维培养不足、知识与技能等迁移运用存在阻碍。因此,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探索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者融为一体,实现专业教学与课程育人相辅相成的路径,使学生实现从技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有智慧的技术应用者和求变者。

其次,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时代性欠缺,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两张皮”。信息技术的迅速更迭对师范生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提出新要求。而相比之下,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配套教材在内容上稍显滞后与狭窄,主要围绕办公软件和多媒体软件,缺失新兴技术的知识内容和典型应用案例。普适性的教学内容缺乏对师范生实际应用需求的考虑,不利于知识技能在岗位情境的迁移应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第三,部分师范生学习动机不足,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能力水平差别较大,如何因材施教,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此外,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存在畏难情绪,使用意愿不足,缺乏在数字化环境中自主探究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意识。

针对以上不足,本文提出基于素养导向、岗课融通、德技并修、学用一体的师范类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二、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

(一)素养导向:数字公民素养与职业技能培育并驱,注重学科能力和高阶思维提升

面对新兴技术融入时代生活与教育行业所带来的新局面,结合师范生的岗位特点和职业能力要求,适时而变地审视信息技术课程的素养目标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兼顾知识与技能培养的通识性和基础性,同时考虑课程学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个人发展起到支持与服务作用的特殊性和岗位针对性。因此,课程既要致力培养21世纪公民必备的数字素养,帮助其形成信息技术学科思维,还要纳入教师应对教育信息化变革所需的基本数字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提高其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中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高阶能力。依据《高等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从五个维度定义师范类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素养目标。

一是培养信息理念。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由来已久,人机协同日益密切,学习者需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形成引领自身发展和工作、学习、生活的新观念、新思想。

二是提升信息应用能力素养,指的是将信息技术灵活运用于学习、科研、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课程必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让学生掌握与时代相匹配的主流技术,洞察信息技术发展大势,学会应用技术变革教育的工作方式。在专业发展上,能够利用数字资源促进自身及共同体专业发展,具备发展数字化时代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在创新成为重要特征的智慧时代,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基于新技术不断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创造,以赢得时代发展的主动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研究创新。

三是发展信息思维。借助信息技术课程提升学生的认知思维,顺应时代发展,运用新思路和新方法看待与处理问题。这要求学生不仅学习操作技术工具的技能,更需要从深层次理解这些技术工具,处理好人与技术的关系,掌握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高效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思路,发展计算思维。

四是形成信息社会责任。这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数字化活动中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辩证地看待智能技术的发展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网络安全意识,合理合规地使用信息技术。

五是培育综合素养。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并理解各种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形成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跨学科知识的组合与调优,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合作交流能力、实践创新力、专业胜任力和文化理解与传承力。

(二)岗课融通:岗课融通优化教学内容,项目化重构课程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实用性、职业性和开放性,起到服务专业学习、促进岗位能力提升的作用。为了适应未来教育的要求,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数字化时代未来教师关键素养,与时俱进地纳入新技术和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