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肺小阴影早期在肺内分布的影像学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矽肺小阴影早期在肺内分布的影像学研究
探讨矽肺小阴影早期在肺内的影像学分布特点。方法 分析曾参加某铁路修建的12 726人中的754例肺内有尘肺小阴影样改变,但未达到矽肺Ⅰ期诊断标准的胸片影像。结果 矽肺样小阴影早期在各肺区出现情况为:下肺区最多,上肺区明显较少;右侧多于左侧。两个肺区同时出现的组合:双侧下肺区的最多,双侧中肺区次之。结论 矽肺小阴影早期在肺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征性,对尘肺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尘肺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尘肺病的防治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X射线影像学改变是诊断尘肺病的主要依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尘肺小阴影早期在肺内的分布情况,对尘肺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过去报道甚少。
2009-03/2010-08,对曾参加某铁路建设的12726名人员进行了尘肺病检查、诊断,获得大量的影像学资料。本组把其中754例有尘肺小阴影样改变但未达到矽肺Ⅰ期诊断标准的影像作为样本,分析矽肺小阴影早期在肺内的分布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世纪70年代初参加某铁路隧道掘进建设的人员12726人,其中男性12374人,女性352人,年龄45~ 89岁,平均年龄63.64岁;均有2~3年矽尘接触史。
1.2 方法 按照《尘肺病诊断标准》(GBZ70-2002、GBZ70-2009)的胸片X线检查的技术要求,对所有人员进行后前位高千伏胸部摄影,摄影条件: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100~300mA,曝光时间0.01~0.08s,焦点≤1.2mm,焦片距1.8m;使用Kodak蓝色片基“14×17”通用型胶片,中速增感屏;自动洗片机洗片。所有胸片均经尘肺病诊断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检验合格。
尘肺病诊断机构组织5人以上具有尘肺病诊断医师资格的诊断人员,对所有胸片进行集体阅片,将认定为有尘肺小阴影样改变,但未达到矽肺Ⅰ期诊断标准的754例的影像进行分析记录,作为本组的资料来源,分别统计各肺区小阴影的出现情况,应用PEMS 3.1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754例尘肺样小阴影在各肺区共出现1502次,下肺区与上肺区比较(χ2=702.5059,P=0.0000)、下肺区与中肺区比较(χ2=77.2947,P=0.0000)、中肺区与上肺区比较(χ2=350.2639,P=0.0000)、右肺区与左肺区比较(χ2=19.1744,P=0.0000),所有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矽肺小阴影早期在各肺区出现情况为:下肺区最多,上肺区明显较少;右侧多于左侧(表1)。
2.2 754例中两个肺区同时出现尘肺样小阴影748例,即矽肺小阴影早期同时出现在双侧下肺区的最多,双侧中肺区次之,左上肺区+左下肺区最少(表2).
3.讨论
尘肺是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不仅患病人数多,而且危害大,是严重降低劳动能力、致残和影响寿命的疾病,也是国家和企业赔偿的主要职业病。尘肺病的防治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X射线影像学改变是诊断尘肺病的主要依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尘肺防治的根本在预防;早期发现病人或高危人群,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可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或延缓疾病的发展,甚至可使高危人群不发展成尘肺病病人[1,2]。
针对12726名检查者中的754例有矽肺小阴影样改变但未达到矽肺Ⅰ期诊断标准的胸片影像,分析矽肺小阴影早期在肺内的分布情况,有以下特点:矽肺小阴影早期出现在下肺区的最多(53.59%),中肺区次之,上肺区明显较少(8.79%);右侧多于左侧。与文献报道基本相符[1,3~5]。矽肺小阴影早期同时出现在两个肺区的最多的组合是双侧下肺区[6],占39.97%,其次为双侧中肺区,占22.99%。认为这些分布特点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有关:①矽尘颗粒的重力沉降作用,即矽尘颗粒最先容易沉积滞留于较低的肺区;②呼吸道的走行方向,即支气管的走向角度越小的区域,早期越易沉积;③下部肺体积明显较大,各肺叶病变重叠的更多,致使病变相对较多,因此在胸片上显现更容易[1]。
本组资料样本量大,均有2~3年矽尘接触史,总结出的矽肺小阴影早期在肺内的分布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矽肺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