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 电子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备课形式: 集体备课 主备课人: 刘彬 授课时间: 课题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课型 新 第几课时 1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 知识与技能
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②说明环境条件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实验观察能力、资料收集及分析能力、调查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②会主动关注水环境,积极参加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在参与观察实验、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艰辛。
②认识保护水域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
重点
与
难点 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环境条件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的影响。
教学难点 探讨水域环境、陆地环境(堤岸)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和生存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以学生观察和讨论为主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生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两个二级主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对水的依赖,并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认识水域环境直接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乃至种群的生存产生影响,由此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周边的水域环境并保护环境。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补 充
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
⑴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环境对两栖动物影响的资料;
⑵参与并指导兴趣小组开展调查“校园小池塘堤岸的改造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生活的影响”的活动;
⑶准备好上课用的各种标本、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片、实践活动所需的用具等。
⑷指导小记者采访“保护两栖动物活动”的准备工作,协助兴趣小组准备好抢救幼蛙的工具和材料。
组织学生朗诵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学生谈谈咏诗时的心情
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声?
3)展示两栖动物青蛙、蟾蜍、牛蛙的活体标本和大鲵、蝾螈的图片
演示青蛙生殖环境的幻灯片。设问:春末夏初,青蛙会选择怎样的环境作为繁殖地?
设问:水为蛙的生殖提供了哪些条件?
播放雄蛙的鸣叫声,雄雌蛙的抱对现象的录像片段,设问:鸣叫的是雄蛙还是雌蛙?抱对是交配吗?抱对有什么意义?教师给予引导和启发。
展示雄蛙、雌蛙的活标本,让学生辨别雌、雄蛙。
播放蛙在水中体外受精的多媒体课件,设问:蛙的受精作用是在水中完成的吗?属于体内受精还是体外受精?水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展示青蛙的受精卵(卵块)
播放受精卵发育成幼蛙这一过程的录像片段,发给学生蝌蚪,展示青蛙发育过程的浸制标本,设问:青蛙的发育要经过哪几个时期?青蛙的幼体——蝌蚪在生活环境、形态结构方面像鱼吗?
引导学生归纳青蛙生殖发育的特点
播放大鲵生殖过程的录像片段,设问:两栖动物生殖发育的特点说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并设问:什么动物称为两栖动物?
组织学生汇报各自收集的有关环境对两栖动物影响的资料。
组织学生分析课本第14页的资料3,设问:畸形蛙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水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产生影响,陆地环境同样会对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产生影响。
播放兴趣小组调查校园池塘水泥堤岸对两栖动物影响的录像片段,针对调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对提出保护措施的学生进行表扬。
教师就非生物环境因素(水域,陆地)对两栖动物的影响做出小结。
组织全班同学积极参与保护幼蛙的活动,活动完成后及时总结。
⑴通过报刊杂志或上网查询收集环境遭到破坏后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生存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相关资料;
⑵兴趣小组进行调查实践活动:调查校园小池塘土堤岸改造成水泥堤岸对两栖动物——青蛙(或蟾蜍)生殖发育的影响;
⑶讨论:针对水泥堤岸对幼蛙登陆的阻隔作用而造成大量幼蛙死亡这一问题应采取哪些相应的解决措施;
⑷小记者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兴趣小组准备好抢救幼蛙的工具和材料。
学生积极发言汇报自己咏诗时的心情:愉快的心情。
学生分析出:在梅雨时节能听到池塘边、草丛中蛙的鸣叫声。
学生分别观察青蛙、蟾蜍、牛蛙的活体标本及大鲵、蝾螈的图片。
学生观察后对环境做出描述:青蛙选择有水和水草的地方进行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温度、氧气、食物等。
学生观看录像片段,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并分析问题,回答:会鸣叫的是雄蛙,不鸣叫的是雌蛙。抱对不是交配。通过抱对可促使雌蛙向水中排卵,雄蛙向卵上排精子,提高卵细胞的受精率,对种群的繁衍有重要意义。
学生认真观察雄蛙的鸣囊及位置。
学生观看后回答:受精作用是在水中完成的,属于体外受精,水起了媒介的作用。
学生观察认识青蛙的卵块。
观看录像,思考分析并回答:
青蛙的发育在水中进行,经过受精卵→生有内鳃的蝌蚪→生有外鳃的蝌蚪→生有前肢的蝌蚪→生有四肢的蝌蚪→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