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重金属铅污染及防治对策分析.pdf

发布:2025-03-05约9.8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总第223期山西化工Total223

2024年第6期ShanxiChemicalIndustryNo.6,2024

环境治理D0I:10.16525/14-1109/tq.2024.06.092

重金属铅污染及防治对策分析

李春芳

(山西省临汾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西临汾041000)

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金属铅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首先概

述了重金属铅污染的来源、特点及危害,然后分析了当前重金属铅污染的防治现状和挑战,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防

治对策和建议。通过文献综述、案例分析等方法,为重金属铅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对策。

关键词:重金属铅;污染;防治对策;生态环境;人体健康

中图分类号:X322;TD167文献标识码:A

0引言1.2铅污染特点

铅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重金属元素,具重金属铅污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铅污染

有毒性和持久性,能够通过食物链富集在生物体内,具有隐蔽性和持久性。铅元素不易被生物降解,能够

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研究重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

金属铅污染及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其次,铅污染具有毒性和生物累积性。铅是一种有毒

的历史意义。元素,能够对人体和动物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重金属铅污染问题进行了系统等造成损害,并引发多种疾病。此外,铅还能够在

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由于铅污染的生物体内累积,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危害。最后,铅污

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染具有跨国界性和全球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旨在通过对重金属铅污染的来源、特点、危害以及防铅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铅的传播途径以

治现状进行深人研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和建及对生系系统的影响

议,为重金属铅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对策。1.3铅的传播途径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在重金属铅污染研究方面取得了显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

著的进展。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铅污染的来源识别、接触。

迁移转化机制、生态效应以及修复技术等方面。国内1.3.1呼吸道

研究则更加注重铅污染的防治对策和治理实践。目铅及其化合物通常以蒸气、烟尘及粉尘的形态进

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了一些有效的铅污染防治技术和人人体。这种吸人的铅量随着尘粒的大小而有所差

方法,如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然而,这些异,例如尘粒在0.27μm时,其吸收率可达到54%。

技术和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然而,大部分吸入的铅(约70%~75%)会随呼气排出,

战,如成本高、效率低、操作复杂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只有30%~50%被人体吸收。

加强重金属铅污染的研究,探索更加高效、经济、实用1.3.2消化道

的防治对策。消化道是铅进入人体的另一个主要途径,主要来

1重金属铅污染概述自铅作业场所的进食和饮水。此外,日常生活中的食

1.1铅污染来源物和饮料也可能含有铅,人体每天通过食物和饮料摄

重金属铅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入的铅量约300mg。

来源。自然来源主要是指地质活动、火山爆发、岩石风1.3.3皮肤接触

化等自然现象释放出的铅元素。然而,这些自然来源尽管完整的皮肤不能吸收铅,但长时间接触含铅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