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2.1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1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2.1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上学期物理,高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在进入物理学科学习时,普遍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兴趣和基础,但物理学科特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他们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运动、速度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加速度、质量等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但尚需进一步培养和强化。
学生的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物理实验课抱有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实践;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对实验课较为抵触,缺乏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在行为习惯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意识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有的则较为被动。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产生了以下影响:首先,学生在理解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可能会遇到概念混淆或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验现象相结合的问题。其次,实验操作能力的差异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最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意识直接关系到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以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物理实验台、滑轮、砝码、弹簧秤、计时器、小车、木板、钩码、白纸、直尺。
2.软件资源:牛顿第二定律相关的教学课件、实验数据分析软件。
3.课程平台:学校物理实验室管理系统、在线物理学习平台。
4.信息化资源:牛顿第二定律的科普视频、相关实验操作的动画演示。
5.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展示、小组讨论、课堂实验。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例如,要求学生预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公式,了解实验的基本步骤。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如:“为什么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为什么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例如,通过在线平台查看学生的预习资料阅读进度和问题提交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加速度、力、质量等知识点。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学生通过思考,初步形成对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认识。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学生通过提交预习成果,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和疑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实验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实验演示或实际案例,引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展示小车在不同拉力下的运动情况,引出课题。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和意义,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如,讲解F=ma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公式。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验技能。
例如,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质量的小车在相同拉力下的加速度变化。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如,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或理论困惑。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