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实践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pdf
家园共育培养儿童良好品德的实践研究》
课题设计论证
本课题选题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限2000字内)
一、课题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有良
好行为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收获
一种惯,就收获一个成功”,一个人惯的培养往往在儿童时期
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
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惯形成的
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期各种良好
行为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
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研究、自
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目前的独生子女,由于受家长的宠爱和溺爱,养成了各种
不良的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
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培养。随
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造成人口流动性大,我园地
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园研究,据
统计流动人口孩子已占我园幼儿人数的30%以上,这些孩子
大多较聪明,有灵气,但存在着许多不良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XXX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种复
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
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功
效。”研究证明,在学前阶段家庭对儿童发展的贡献高于幼儿
教育机构。因而,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
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惯的重要因素也是
重要途径。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核心概念:
行为惯,是行为和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惯
有如下特点: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
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惯不仅
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较为稳定的
行为倾向。良好的行为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
多次练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
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课题界定:
行为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而形成的语言、
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其实这也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一旦
酿成了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求。
家园共育是指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
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亦或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进行教育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
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
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
动合作共育。我们这里借鉴“家园共育”概念,并不是纯粹“教
学管理”与“家庭教育技术”层面的含义,而是指幼儿自然智能
开发课堂教学向“教后”延伸,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整合的功
能。通过家园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学双方智慧潜能整合。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惯》旨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
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
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
良好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
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惯,促进幼儿身
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3、国内外同一研讨领域近况、本课题研讨价值与创新之
处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就国内外现有研讨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
童行为惯的研讨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
方面的研讨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
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品德认知和品德情感等方面的研讨,而
忽视行为惯研讨。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
容涉及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
“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团体和过程,而且“知、情、
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如瑞士学者XXX提出的儿童品德
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讨了儿童品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
XXX的儿童品德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