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1.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新闻事业史1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活动 1.口头到文字 2.唐代新闻媒介 3.宋代邸报小报 4.元明清三代 口头到文字 1.口头传播 旧石器到新石器(血缘) 群居互助 信息交流 父系与母系 2.手写传播 语言(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传播) 口头传播前—类语言,身体语言 陶制喇叭筒 青海 新石器 最早的大众传播工具 文字传播(春秋到战国) 主要是口头 烽火传播 文字王侯大臣私人沟通 声光传播 文字传播《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问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论语》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 文字面向群众(秦代) 书同文 小篆 小篆 秦代的全国性新闻传媒—诏书 活版 排印 汉代的延续(郡县乡亭) 御史府: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副书记(正部级 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媒 (新闻合体)--孙处玄 神龙(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周朝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神龙元年二月太平公主等人发动政变,迎唐中宗复位,史称:神龙政变。复国号唐,沿用武则天“神龙”年号不改。 尉迟枢---《南楚新闻》 晚唐 奇闻趣事 最早的书写新闻—封建官报 诞生条件: 1.政治清明 2.经济繁荣 3.社会安定 4.国际交流 5.笔墨帛纸 No1最重要的封建官报(朝报) 孙樵 《开元杂报》 No2:进奏院状(半官方情报) 何为进奏院? No345: 诏书: 露布(丝绸,高竿) 观察使牒 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进奏院改革: 1.直接委派 2.专人管理 3.机构合并 4.无自行采写 邸报审查制度(北宋) 最高军事机关: 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主要掌管军政。唐永泰中始置,本在内廷,用宦官为枢密使,执掌机要事务。五代后梁建立崇政院,后唐改称枢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 南宋(定本-最早的新闻检查) 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中央政府 编辑发行 南宋:门下省给事中 民间的呼唤(宋代小报) 产生于北宋 流行于南宋 宋神宗-印卖都市 南宋:周麟之《论禁小报》-政治稳定 小报探员:内探,省探,衙探 南宋末年: 小报等于新闻,报纸新闻联系最早记录 宋代小报总评 报的产生与盛行,是宋代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全新的现象。小报是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新闻传播媒介,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但是,朝报的商品化,是小报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 元明清三代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邮驿 邮驿传播 明代的邸报传播(手抄为主活字印刷) 通政司— 皇帝— 内阁— 六科 3.活字 3.活字印刷 手抄为主(抄报行) 邸报民间翻印—京报 新京报 清代邸报与报房京报 1.军机处管理 报房京报发展:(士大夫 市民 不禁止翻印) 刊刻抄发:民间办报的先声(半官方-民间 京报的内容 宫门抄 上谕 章奏 无自采新闻言论 无标点标题 京报对外报的影响 1872年《申报》 *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