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pdf

发布:2024-03-31约1.54万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战略性新兴产

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形成的高效能、高质量生产力,具

有更显创新性、更具数字化、更富跨越性、更重高质量等时代特征。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

展有着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引发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式、体系和

治理的系统性变革;另一方面,教育通过促进劳动力再生产提升新质生产力、促进科技创

新锻造新质生产力、促进知识再生产升级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要素和积

极变量。随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函待促

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培养模式的升级、供需匹配的优化以及国际链接的畅通。基于问题提

出四个方面建议:一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大教育

观”;二要坚持协同创新,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三要坚持动态调整,

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协同发展;四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快建

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教育;理论逻辑;现实挑战;实践路径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视察期间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

收稿日期:2023-11-23

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深入推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我国“并联式”发展的“催化剂”,是应对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增量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加速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不断提高,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性研究,主要探讨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生成逻辑、内涵特征、内在逻辑以及重要着力点等

方面的内容;二是应用性研究,主要探讨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已

产力之间的耦合作用、生成机理以及方法路径等问题,仍有待于深人研究。基于此,本文旨在立足理

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明晰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

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并探寻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可行路径。

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与时代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潮流、面向未来发展基础上提出的新概

念,体现了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认识和战略把握,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

特征。

所谓“新质生产力”,落脚点是“生产力”,“新质”意为新型的、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生产力演化过

程中的一种能级跃升。关于什么是生产力,马克思在批判吸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市场生产力”德国社会主义者赫斯(MosesHess)“共同活动即生产力”以及德国经济学家

李斯特(FriedrichList)“国家生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其哲学、政治经济学乃至科学社会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将其定义丰富为“人类利用

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要素[9]。

对生产力的探讨应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经典界定,特别是马克思关于“大工业则把科

来的变革上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新”。一是“新”在劳动者。不同于传统意义上以简单、重复劳

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具有创新能力、知识快速迭代能力,且能够充分利用

现代技术驾驭现代高端、先进设备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二是“新”在劳动资料。“劳动资料是人们

器、人力和自然资源消耗推动发展的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通信等新的科

学技术重塑劳动材料,使其“转变为具有绿色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特性的‘新介

技创新的加持,人类的实践触角不断延伸,劳动对象向太空、极地、深海、网络等新兴领域拓展,呈现类

目剧增、虚实共存的特点。综上,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支撑,以战

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所形成的高效能、高质量生产力,

:109·

重庆高教研究2024年第1期在线投稿:/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