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欧洲中世纪分析报告.ppt

发布:2016-05-23约4.03千字共9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欧洲中世纪工艺美术 张珊、陆向丽、王栋伟 一、陶工艺 二、金属工艺 三、象牙工艺 四、木工艺 五、玻璃工艺 六、染织工艺 概述 时间:西罗马帝国灭亡~文艺复兴 (约公元5世纪~公元14世纪) 时代特点: 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的有力支柱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 审美思想:“上帝就是美,美就是上帝。” 基督教 指信仰耶稣基督的教派,2世纪初从犹太教分离出来 现分为东正教、天主教和耶稣教三大教派 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宗教,教徒约15亿人 阶段 二、东欧——拜占庭帝国 工艺美术特征:带有明显的宗教性质 工艺美术成就: 独特而辉煌 欧洲各国都各具地方特色 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获得新发展 主要门类: 陶工艺、金属工艺、玻璃工艺、象牙工艺、木工艺 特殊门类: 宗教工艺美术品 (祭坛装饰、圣书函、圣遗物箱、十字架等) 一、陶工艺 代表地区:拜占庭帝国 一、初期拜占庭陶器 时间:4世纪~8世纪 特点:留存少、继承罗马时代制陶传统 种类:浮雕赤陶、印纹绿釉陶 影响当时的美索不达米亚、帕提亚和其他伊斯兰地区 二、白地彩绘陶器 时间:9世纪~14世纪中叶 铅釉陶器的发展(立奥王朝/8世纪~9世纪) 白地陶器——受中国唐代白瓷影响 造型品种: 1. 盘、钵、杯、壶、碗、细长足器皿 2. 建筑装饰用陶板、圣像、壁画边框等 装饰: 黑色或褐色勾画轮廓后填入茶、黄、绿、红、青等色 金、银色偶有使用,但更多是以浅茶色代替金色 风格: 白地与丰富色调相映衬——富丽而洁净的装饰效果 “罗德斯形式” 出现红色的白地多彩陶器 多产于土耳其依兹尼克 纹样中出现红色是拜占庭陶器的显著特征 白地多彩陶板 时间:9世纪~15世纪 用途:建筑装饰 形制:细长——用于湿壁画边缘 弯曲——用于柱体装饰 装饰题材:几何纹样(螺旋纹、S连续纹、圆形纹)、植物纹样 装饰色彩:白、茶、绿、青、黄、金 三、剔刻装饰陶器 兴起: 11世纪出现的新型陶工艺 由西亚传入,拜占庭时期普及 制作技法: 赤褐色黏土制坯 施挂白色化妆土 剔刻装饰(纹样红白对比) 浸罩透明铅釉烧制 三个发展阶段: 1. 初期 时间:公元11世纪 装饰手法:刻线 最早——几何组合纹样边饰(螺旋纹、曲线纹等) 之后——人物、动物(鸟、鱼) 色彩:黄色、绿色透明面釉 风格:刻画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 单纯和谐、质朴无华 主要产地:君士坦丁堡 2. 中期 时间:公元12世纪中叶 装饰:剔刻技术出现——浅浮雕效果的装饰图案 色彩:白色化妆土与红色底胎映衬、纹样色调层次丰富 装饰题材: 动物 民间传说故事情节 十字架等象征基督教的纹样 主要产地: 麦西亚(保加利亚)南部 希腊的萨洛尼卡 格林特 安纳托利亚 埃菲索斯 3. 后期 时间:12世纪中叶以后 特点:装饰技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釉色更为多样 典型纹样:鸟纹图案——自由奔放 彩釉格子纹陶钵 拜占庭 4世纪~6世纪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出土 绿釉印纹陶碗拜占庭意大利罗马出土4世纪~6世纪 陶 制 圣 母 子 像 意 大 利 佛 罗 伦 萨 巴 尔 杰 罗 博 物 馆 藏 第三节 金属工艺 金属工艺 金属工艺特点: 金属、珐琅和宝石镶嵌工艺的结合运用 加工技法: 錾花、收挑 珐琅工艺: 产地——法国西南部和拜占庭最为突出 色彩——赤、青、黄、绿 装饰——缠枝纹、小花纹、星形纹、人物、动物 主要种类: 圣遗物箱、十字架、圣书函、教堂用器皿、甲胄等 建筑装饰、室内装饰、家具装饰 圣遗物箱 安放基督教圣者遗物或骸骨的容器 中世纪工艺美术中最典型者 造型分类:建筑形 ?人物形 动物形 十字架 基督教标记、神的象征 寄托和浓缩了基督教的精神 一、日耳曼人的金属工艺 时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哥特时期 种类:祭坛装饰、圣遗物箱、十字架、圣书函 特征:带有较强的宗教性质 装饰技法: 1. 錾花 :在金属片上錾出各种纹样,类似阴刻效果 在器物本胎包金(或银、铜镀金)上施錾花技法 2. 金银丝细工 3. 金银错 4. 宝石镶嵌 二、拜占庭的金属工艺 技法:铸造、雕金、錾花、镶嵌 种类: 浮雕式——在金、银、铜工件上作錾花装饰 色彩式——在金或铜板上按照设计的图形,涂上 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质色粉,在烧制磨光而成 三、哥特时期的金属工艺 技术发展:金银薄板上收挑的人物、动物形体准确、凸凹分明 装饰技法:在浮雕式形象上施以半透明状的珐琅 珐琅工艺:在铜胎上雕金涂粉,然后烧制,称为“珐琅——镶嵌” 代表作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