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果糖酶法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pdf
孚浙瞄
乳果糖是由半乳糖和果糖以6-1,4-糖昔键连接而成的二糖,化学式为C12H22O11,是乳糖的异构化产物。市
乳果糖多为微黄色透明糖浆,具有甜味(蔗糖的60%-80%>、水溶性。此外,与乳糖相比,乳果糖具有更高的甜味和
醇溶性,并且在酸热条件下具有高稳定性,这一特点可使其用作酸性食品的益生元补充剂。乳果糖天然存在,可在加热
牛乳过程中产生,但含量甚微。服用后,可不被胃酸消化分解直达小肠,经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主要为乙
酸、丙酸、丁酸),降低肠道微生态PH,改善肠道微生态,促进益生菌生长,抑制有害菌,并且具有润肠通便等功效。
在医学上,乳果糖经常被用来肝性脑病、便秘和腹泻等疾病的治疗,且安全性高,无任何负面作用。
乳果糖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三类:化学异构法、电活化技术、酶法。化学异构法具有转化率高、操作简便等特点,
是目前唯一工业化的乳果糖制备方法。其原理为乳糖在强碱性条件下发生Lobry-deBruyn-vanEkensten反应,使其结
构中的葡萄糖基团异构成为果糖基团。硼酸是该法中最常用且转化率最高的催化剂,但硼酸的大量添加也使得后续精制
过程的难度急剧增加,这是限制乳果糖制备规模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电活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乳果糖制备技术,具有
安全、环保、清洁、绿色等特点。该反应在施加电场的反应器中进行,施加电场后,阴极一端将产生适于乳果糖异构的
强碱性条件,且无需加入催化剂,降低了后续脱盐和纯化工序的难度,但仍存在于转化率较低的问题。酶法合成乳果糖
一般条件温和,被认为是一种可克服化学法合成局限性和问题的友好替代方法,糖昔水解酶和纤维二糖差向异构酶是两
种被报道可用于制备乳果糖的两种酶。本文综合目前已有报道,对乳果糖酶法合成工艺研究进展做出综述。
邙-半乳糖昔酶
半乳糖昔酶(p-D-galactosdase)可催化乳糖水解为半乳糖和果糖,该酶在催化乳糖水解的过程中还伴随着转
昔反应,生成乳果糖。8-半乳糖昔酶法是第一个被发现可用于制备乳果糖的生物酶,存在多种来源,包括嗜热古细菌、
矿硫化叶菌、黑曲霉、克鲁维酵母等。其合成机理可具体解释为半乳糖昔酶利用乳糖和D-果糖为底物,通过转昔反
应,解离出1分子D-葡萄糖后的半乳糖基团再通过缩合1分子D-果糖而形成乳果糖,最终产物包括乳果糖、D-葡萄糖、
D-半乳糖等。20世纪70年代末,Vaher和Kaupnnen使用脆壁酵母(Saccharomycesfragls)来源的|3-半乳糖昔酶
催化乳糖的转昔反应,乳果糖的产量仅为7.8g/L,得率约为3%。2009年,有研究显示,米曲霉来源的半乳糖昔酶具
有较高的转昔活性,制备的乳果糖含量约为65g/L,但该法由于转化率低和后续纯化难度大等原因而无法大规模应用。
2.-葡糖昔酶
20世纪末,有研究发现来源于强烈炽热球菌(Pyrococcusfurosus)的葡糖昔酶具有与R半乳糖昔酶类似的转
昔活性,可催化转昔反应用于制备乳果糖。在随后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又将乳果糖的产量提升到了15.0g/Lo由此可见,
葡糖昔酶虽具有转昔特性,但其活性较低,转化率同样较低。因此,葡糖昔酶并未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3.纤维二糖差向异构酶
纤维二糖差向异构酶在厌氧瘤胃细菌白色瘤胃细菌(Rumnococcusalbus)的培养液中被首次发现,随研究的深
入,多种来源的纤维二糖差向异构酶被发现,包括溶纤维真细菌(Eubacterumcellulosolvens)、脆弱拟杆菌(Bacterodes
fragls)等。纤维二糖差向异构酶具有差向异构作用,可以-1,4-糖昔键连接的纤维二糖、乳糖、D-葡萄糖等为催化
底物,并作用于该类低聚糖的还原末端,生成差向异构体,同时又能将醛糖异构化为酮糖。研究报道,纤维二糖差向异
构酶可以乳糖为唯一底物制备乳果糖,在适当条件下可将乳果糖转化率提升至58%,乳果糖浓度高达406g/L,并且该
体系中添加硼酸可将乳果糖转化率进一步提升至88%,此时反应体系中乳果糖浓度为616g/L。由此可见,纤维二糖差
向异构酶是目前已有报道中最为高效合成乳果糖的酶,其转化率可与化学方法相当。与此同时,纤维二糖差向异构酶还
具有安全性高、无须添加多余底物、产物精制较为便捷等特点。因此,该酶具有工业化应用潜力。但纤维二糖差向异构
酶同样具有弊端,即当温度升高至80°C时,该酶表现出热稳定性差等特点,这一弊端也局限了其大规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