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验十一PCM编译码实验报告.doc

发布:2017-01-09约2.08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通信原理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 PCM编译码实验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班级学号 2011081417 姓名 宋晨 刘佳俊 指导教师 张晓琳 实验室名称 实验时间 实验成绩 预习部分 实验过程 表现 实验报告 部分 总成绩 教师签字 日期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务处 制 实验十一 PCM编译码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PCM编译码原理。 2. 掌握PCM基带信号的形成过程及分接过程。 3. 掌握语音信号PCM编译码系统的动态范围和频率特性的定义及测量方法。 二、 实验仪器 1. 双踪示波器一台 2. 通信原理Ⅵ型实验箱一台 3. M3:PCM与ADPCM编译码模块和M6数字信号源模块 4. 麦克风和扬声器一套 三、实验步骤 1.实验连线 关闭系统电源,进行如下连接: 源端口 目的端口 正弦信号源:OUT1 PCMADPCM编译码单元:STA 正弦信号源:OUT2 PCMADPCM编译码单元:STB PCMADPCM编译码单元:PCM A OUT PCMADPCM编译码单元:PCM A IN PCMADPCM编译码单元:PCM B OUT PCMADPCM编译码单元:PCM B IN PCMADPCM编译码单元:PCM_IN PCMADPCM编译码单元:PCM_OUT 2. 熟悉PCM编译码模块,开关K1接通SL1,打开电源开关。 3.用示波器观察STA、STB,将其幅度调至2V。 4. 用示波器观察PCM编码输出信号。 当采用非集群方式时: 测量A通道时:将示波器CH1接SLA(示滤波器扫描周期不超过SLA的周期,以便观察到一个完整的帧信号),CH2接PCM A OUT,观察编码后的数据与时隙同步信号的关系。 测量B通道时:将示波器CH1接SLB,(示滤波器扫描周期不超过SLB的周期,以便观察到一个完整的帧信号),CH2接PCM B OUT,观察编码后的数据与时隙同步信号的关系。 当采用集群方式时:将示波器CH1接SL0,(示滤波器扫描周期不超过SL0的周期,以便观察到一个完整的帧信号),CH2分别接SLA、PCM A OUT、SLB、PCM B OUT以及PCM_OUT,观察编码后的数据所处时隙位置与时隙同步信号的关系以及PCM信号的帧结构(注意:本实验的帧结构中有29个时隙是空时隙,SL0、SLA及SLB的脉冲宽度等于一个时隙宽度)。开关S2分别接通SL1、SL2、SL3、SL4,观察PCM基群帧结构的变化情况。 5. 用示波器观察PCM译码输出信号 示波器的CH1接STA,CH2接SRA,观察这两个信号波形是否相同(有相位差)。 示波器的CH1接STB,CH2接SRB,观察这两个信号波形是否相同(有相位差)。 6. 用示波器定性观察PCM编译码器的动态范围。 将低失真低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的1KHZ正弦信号从STA-IN输入到MC145503编码器。示波器的CH1接STA(编码输入),CH2接SRA(译码输出)。将信号幅度分别调至大于5VP-P、等于5VP-P,观察过载和满载时的译码输出波形。再将信号幅度分别衰减10dB、20dB、30dB、40dB、45dB,观察译码输出波形。 7. 定量测试PCM编译码器的动态范围和频率特性。 频率特性测试框图如图11-8所示。将输入信号电压调至2Vp-p左右,改变信号频率,测量译码输出信号幅度,将测试结果填入表11-2。 图11-8 频率特性测试框图 表11-2 输入信号 频率(KHZ) 4 3.8 3.6 3.4 3.0 2.5 2.0 1.5 1.0 0.5 0.3 0.2 0.1 输出信号 幅度(V) 0 0.4 1.6 2.4 2.6 3.0 3.2 3.2 3.2 3.2 2.4 2.4 1.4 四、实验报告要求及思考题 1. 整理实验记录,画出译码输出信号幅度与编码输入信号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2. 设PCM通信系统传输两路话音,每帧三个时隙,每路话音各占一个时隙,另一个时隙为帧同步时隙,使用MC145503编译码器。求: (1) 编码器的抽样信号频率及时钟信号频率,以及两个抽样信号之间的相位关系。 答:抽样信号频率为8KHz ,时钟信号频率为192KHz ; (2) 时分复用信号码速率、帧结构。 (3) 采用PCM基带传输,线路码为HDB3码,设计此通信系统的详细方框图以及PCM编译码电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