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奶牛布氏杆菌病防控措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奶牛布氏杆菌病防控措施
前言: 奶牛布氏杆菌病是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奶牛饲养期间,由于工作人员的监管和防治措施不及时或者不到位,导致奶牛布氏杆菌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递增,目前,布氏杆菌病已被列为二类动物疫病。该病主要侵害生殖器官,引起胎膜、睾丸、子宫、关节等各处发炎,由于生殖器官受到感染,很容易导致奶牛的不育、流产等症状发生。这对奶牛饲养户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奶牛布氏杆菌病可通过病牛传染人类,也直接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应引起广大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流行特点
布氏杆菌病的易感动物范围很广,家畜、家禽、野兽以及啮齿类均可感染,但主要是猪、牛、羊,人也易感。一般情况下,动物的易感性随性成熟年龄接近而增高,成年母牛的易感性较幼年牛高,母畜易感性高于公畜。病畜和带菌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粪、尿、乳向外排菌。患病母牛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病菌随流产胎儿、胎衣和子宫分泌物一起排出,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以及乳汁中都含有病菌。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即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外界环境而感染,也可通过吸血昆虫和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发病牛以幼龄为多,且较为严重,病死率较高。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在产犊季节更易发生。
二、临床症状
布氏杆菌病多容易发生在妊娠后6至8个月。流产时除在数日前呈现分娩预兆和子宫炎症。食欲不振,起卧不安,阴唇、乳房肿大,荐部与胁部下陷,乳汁呈初乳性质,阴道黏膜发生粟粒大小的红色结节,阴道流出灰白色或灰色粘性分泌物。流产时,胎水多清朗,但有时混浊含有脓样絮片,常见胎衣滞留。特别是妊娠晚期流产者。流产后常继续排出污灰色或棕红色分泌物,有时恶臭,分泌液迟至1-2周后消失。早期流产的胎儿,通常在产前已经死亡。发育比较完全的胎儿,产出时可能存活但衰弱,不久亦死亡。大多数的母牛在第一次流产后,布氏杆菌病的症状会逐渐消失,这是因为布氏杆菌病具有自愈性,伴随着流产布氏杆菌会一同被排除体外,值得一提的是布氏杆菌隐形病例会存在时间较长,这段时间病原仍在不断向外传出病菌,由于是隐形传播,工作人员很难发现,如果未能及时做好病原的防治及清除,对牛群以及工作人员的危害将会更大。公畜主要发生睾丸炎或副睾炎,睾丸初期肿胀,有热痛,以后则触之坚硬、严重者发生坏死,失去配种能力。部分患牛的膝关节和腕关节肿痛发炎,出现跛行现象,尤其是后肢多发。
三、病理变化
肉眼可见的病变主要是母牛在妊娠期发生的病变。这期间变化较大的多是子宫和胎膜。具体表现为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呈黄色胶冻样浸润,表面覆有纤维蛋白絮片和脓液。子宫粘膜或绒毛膜的间隙中有污灰色的渗出物或脓块;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粘膜和浆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结缔组织有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肝、脾和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散在性坏死灶,胸、腹腔有淡红色积液。公牛生殖器官精囊内可能有出血点和坏死灶,睾丸明显变大红肿,切面出现明显的坏死或者化脓处。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检查流产胎儿和胎盘的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只能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得出结果。除了取流产病料做细菌学检查外,还可采取血清凝集试验。
五、防控措施
1.严格执行制度、保证鲜奶质量
奶牛场必须持有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动物防疫合格证》, 鲜奶收购站要严格把握好鲜奶质量安全关,坚决拒收无《动物防疫合格证》奶牛场提供的牛奶。
2.加强疫病检测、确保牲畜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布氏杆菌病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每年应对辖区内所有的奶牛进行两次布氏杆菌病检测,发现阳性牛要立即进行淘汰和无害化处理。
3.积极搞好宣传、提高净化意义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净化工作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奶牛生产效益和人类的身体健康。积极搞好宣传工作,提高奶牛养殖户对布氏杆菌病给人畜所带来的危害程度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对该病进行净化的意义,提高奶牛养殖户对布氏杆菌病检测的积极性,并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只有工作人员具备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对奶牛的饲养工作才能做到更加完善无误。
4.加强引种管理,坚持自繁自养
应严格加强奶牛的引种管理工作和申报制度,未感染本病的奶牛场应坚持自繁自养,不得从外地购入。确需异地引种的必须向辖区内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提出申报,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批准后方可外购,并外购的奶牛必须来自没有被感染的地区。引进的奶牛应严格检疫,为确保布氏杆菌隔离在外,初期购入的奶牛需要隔离饲养1-2个月,并在隔离期间进行布氏杆菌病的检测,经过两次血清抽样检测均为阴性,才可以与原有奶牛合群。每年对所饲养奶牛应定期进行两次布氏杆菌病检测,一旦发现阳性奶牛,应立即隔离饲养并淘汰。
5.培育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