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奶牛蹄病防治.doc

发布:2018-09-08约3.17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奶牛蹄病防治   [摘要]蹄是牛体的重要器官,坚实的角质壳,具有保护知觉部和支持牛体体重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防治奶牛蹄病展开论述。   [关键词]奶牛 蹄病 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2-0164-02   人们常说:“无蹄则无奶”。这句话说明蹄是牛体的重要器官,它坚实的角质壳,具有保护知觉部和支持牛体体重的重要作用,所以蹄病的防治在奶牛的饲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蹄病发生的原因   1.蹄病与遗传因素的关系   蹄病的遗传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品种的不同,蹄病的发生率也不同,如加拿大荷斯坦奶牛蹄病发生率较小,红白花奶牛次之,而荷兰黑白花奶牛蹄病发生率就较高。就蹄病本身而言,有些蹄病如蹄叶炎,指(趾)间增生及螺旋状变形蹄有遗传性;指(趾)间增殖物明显增大者有遗传性;两后外侧趾都发生变性者也有遗传性;发生过蹄叶炎的牛易复发;不同家族牛的遗传性不同。   2.蹄病与营养的关系   日粮中的营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蹄病的发生,其诱发的蹄病在很大程度上治疗很困难。营养不平衡,尤其是钙磷比例失调,将导致蹄质疏松,蹄形不正而引起蹄病;饲料霉败变质也可引起蹄病。   3.蹄病与饲养环境的关系   饲养奶牛圈舍的卫生条件、湿度、地面的硬度及圈舍大小均直接影响牛蹄的健康,如夏季雨水较多、粪尿淤积、发酵、圈舍、运动场低洼泥泞,卫生条件很差,牛蹄长期浸渍在污水中,使蹄角质软化,抵抗力降低,易引发蹄病;圈舍阴暗潮湿,通风不畅,氨气集聚,氨使角质蛋白分解变性成为死角质,则蹄底变质呈粉末状,可引起临床上所谓的“粉蹄”发生;牛长期站立于水泥地面,易使软化角质过度磨损,造成蹄底严重挫伤。   4.蹄病与管理的关系   由于管理不当,防疫措施不力,导致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流行和传播,常可引发蹄病,如口蹄疫等;另外因为人为修蹄和相应措施不合理,也可引发蹄病。   二、蹄病的临床症状   蹄病的典型表现为:红、肿、热、痛,进而造成功能障碍,形成支跛和运跛,负重困难,重者引起全身疾病不能正常运动,消化功能减退,逐渐消瘦,最后医治无效只能淘汰处理。   1.长蹄   即延蹄,指蹄的两侧支超过了正常蹄支的长度,蹄角质向前过渡延伸,外观呈长形。宽蹄:蹄的两侧支长度和宽度都超过了正常蹄支,外观大而宽,故又称为“大脚板”。此类蹄角质部较薄,蹄踵部较低,在站或运动中,蹄的前缘负重不实,向上稍翻,反回不易。   2.翻卷蹄   蹄的内侧或外侧支蹄底翻卷。从正面看,翻卷蹄支变得窄小,呈翻卷状,蹄尖部细长而向上翻卷,从蹄底面看,外侧缘过度磨损,蹄背部翻卷已变为蹄底,靠蹄叉部角质增厚,磨灭不正,蹄底负重不均,往往见后肢跗关节以下向外侧倾斜呈“x”状。严重者,两后肢向后方延伸,病牛弓背,运步困难,是拖拽式,称之为“翻蹄亮掌、拉拉胯”。   3.蹄趾间腐烂   即奶牛蹄趾间表皮或真皮的化脓性或增生性炎症。蹄趾间皮肤充血、发红肿胀、糜烂。有的蹄趾问腐肉增生,呈暗红色,突于蹄趾间沟内,质度坚硬,极易出血,蹄冠部肿胀,呈红色。病牛跛形,以蹄尖着地。犊牛、育成牛和成牛乳牛都有发生,但以成年牛多见。   4.腐蹄   即奶牛蹄的真皮,角质部发生腐败性化脓,表现在两蹄支中的一侧或两侧。四肢皆可发病,以后蹄多见。成年奶牛发病最多。全年皆有,以7-9月发病最多。病牛站立时患蹄球关节以下屈曲,频频换蹄,打地或踢腹。化脓后,关节处破溃,流出乳酪样脓汁,病牛全身症状加剧,体温升高,食欲减退,产乳量下降,常卧不起,消瘦。   三、蹄部的诊断方法   1.蹄温检查法   用手背感触蹄前壁、蹄侧、蹄踵和蹄冠。温度升高者,说明局部有炎症。   2.趾动脉检查法:   若蹄部有炎性疾病,该动脉搏动强盛。   3.蹄内痛党检查   先用检蹄钳对蹄壁各处施行短而断续的敲打,再用检蹄钳对蹄匣进行钳压,注意观察对蹄壁、蹄底、蹄支、蹄叉、蹄踵等各部位钳压后的疼痛反应。若有炎性病变,则患支显著回缩,或臀部、股部肌肉反射性回缩。   4.站立检查法   奶牛站立在平坦的地面,注意前后左右;仔细观察负重姿势,患肢前伸则病变位于蹄前部、蹄尖部或蹄上部的关节处;患肢后踏,病变部位于蹄的后部;患肢外展可能蹄外侧壁发生炎症;患肢内收,可能蹄内壁有炎症。   5.运动检查法   在平坦地面上牵引奶牛慢步和快步走,通过观察跛行情况来判断,一侧前肢负重瞬间,牛低头说明该侧为健肢,相反抬头则为患肢;一侧后肢负重瞬间,该侧臀部下沉,说明其为健肢,否则为患肢。判断出患肢后,再用上述方法确定是否该侧患肢的蹄部发生病变,以便确诊后进行治疗。   四、蹄病的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治疗,消炎止痛,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