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20220310171213.docx

发布:2025-02-06约1.86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20220310171213

一、工程概况

本次水文地质勘察的主要目的是为新建项目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确保工程选址合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避免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勘察范围包括项目所在区域及周边500米范围内,重点调查地下水的成因、分布、运动规律及水质状况。

勘察任务要求:

1.查明项目区域地层、含水层分布及地下水流向;

2.评估地下水的取水能力和水质是否符合项目需求;

3.分析地下水资源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

4.提供取水井的布设方案及技术建议。

本次勘察工作依据的技术规范包括《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和《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2029699)。

二、自然地理与地质条件

1.自然地理

勘察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多雨。多年平均气温为7.9℃,降水量集中在6月至9月,年均降水量为675毫米。

2.地形地貌

场地地形起伏较小,地貌单元为河流冲积阶地,地势平坦,第四系地层覆盖较厚,主要由粉质粘土、砂类土及碎石土组成。

3.地层与地质结构

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耕土层:厚约1米,结构松散;

粉质粘土层:厚约7米,含少量铁锰质结核;

粉土层:厚1.5~3米,中密状态;

中粗砂层:厚0~2米,稍湿,中密;

砾砂层:厚6米,含少量卵石;

圆砾层:厚14~14.5米,颗粒呈亚圆形,饱和状态;

粘土层:厚4米,呈黄褐色或灰黑色。

4.水文地质条件

含水层:主要分布于砾砂及圆砾层,水位埋深约16米,含水层厚度约15米,为潜水类型;

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地下径流补给,排泄方式为地下径流排泄及人工开采;

地下水流向:由东北向西南流动;

地下水水温:勘察期间测试为10℃~12℃。

三、水文地质试验

本次勘察工作采用了钻探、抽水试验和水质分析等方法,主要试验内容包括:

1.钻探:完成6个钻孔,揭露不同地层的水文地质特征;

2.抽水试验:测试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单位涌水量,评估取水能力;

3.水质分析:采集水样进行化学分析,评估地下水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场地地下水资源丰富,水位埋深适中,水质良好,可满足项目用水需求;

圆砾层为主要含水层,适宜布置取水井;

地下水流向稳定,开采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

2.建议

取水井应优先布置在圆砾层,井间距建议不小于50米;

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方案,避免过度开采导致水位下降;

加强水质监测,确保长期供水安全。

通过本次勘察,为项目提供了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为后续工程设计及施工奠定了基础。

水文地质勘察报告20220310171213

五、地下水资源评价

1.资源量评估

根据抽水试验结果,场地内单井最大出水量可达100立方米/小时,满足项目初期用水需求。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地下水资源的可开采量能够支持项目的长期运行。

2.水质分析

水质检测结果显示,地下水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适宜直接用于生活和工业用水。但需注意长期监测,防止周边污染源对水质的影响。

3.环境影响评估

水资源开采可能对地下水水位造成一定影响,建议合理规划取水量,避免因过度开采导致周边地下水位下降或形成区域性降落漏斗。

六、经济与技术分析

1.技术方案

建议采用深井取水方式,确保水源稳定;

推荐使用水源热泵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经济分析

深井取水设备投资较高,但长期运行成本较低;

水源热泵系统节能环保,但需考虑初期设备投入和维护费用。

3.方案对比

对比了多种取水方案(如浅井、深井、地表水)和能源利用方式(如传统空调、水源热泵),综合考虑投资成本、运行费用和环境影响,推荐深井取水结合水源热泵系统作为最佳方案。

七、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场地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适宜作为项目水源。深井取水结合水源热泵系统是最佳技术方案,既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又能实现节能环保。

2.建议

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计划,确保长期供水安全;

加强水质监测,定期评估地下水环境变化;

优化取水井布局,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