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编制说明.doc
《汽车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汽车物流统计指标体系》项目组在广泛调研和多次内部研讨的基础上,于2014年1月完成了征求意见稿的编写。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程序的要求,从即日起,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现将《标准》的编制情况说明如下:
一、项目来源
《汽车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以下简称《体系》)是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列入2012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国标委综合[2012]50号)的国家标准项目之一,标准的项目编号T-469。标准由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由国家标准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北京长久物流有限公司、安吉汽车物流有限公司、长安民生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吉利大学、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
二、标准制定的目的及意义
汽车物流业是伴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而迅猛发展起来的专业化程度极高的物流服务行业,是汽车供应链的纽带,它贯穿了汽车零部件、商品车及服务备件从供方到需方全增值链。在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一系列支持物流业发展政策措施的积极推动下,汽车物流业也取得了新进展。物流专业化、社会化进程在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中明显加快,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了助力作用。
目前我国从事专业汽车物流业务的骨干大中型企业超过100家,其中:从事汽车运输及仓储的企业超过一千家,已经形成了一体化全方位的汽车物流综合服务体系。据统计,在2011年全年销量超过1840万辆的汽车中,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承运的数量已经超过95%。
近几年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汽车物流分会及大型整车生产企业、零部件物流企业和汽车物流企业共同努力下,已经制定并已经颁布的行业服务标准五项,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些标准的颁布及实施不仅填补了我国汽车物流行业标准的空白、促进了汽车物流行业整体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规范了汽车物流市场,而且也为整车生产企业选择、评定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评价标准。
随着汽车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及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2009年建立并生效的《我国汽车物流标准化发展规划》,汽车物流标准体系的建立及基础性标准的研究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汽车物流标准体系表中提出的待制定的200多项标准项目中,大多数标准将解决汽车物流领域中对于基础概念理解不统一、服务流程及指标缺失、汽车物流服务技术标准空白等问题,进一步规范汽车物流服务商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汽车物流标准建设,推动我国物流业整体水平的发展。
《汽车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国家标准基于《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GB/T24361-2009)国家标准,经过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和参与编写单位的充分讨论,同时吸收并借鉴国内外有关资料,以方便相关机构统计和企业运用为前提,收入并构建了汽车物流领域当前被广泛应用的通用性指标,旨在规范当前汽车物流领域中各类指标的统计范围和统计方法,以适应汽车物流规范化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二、标准编制原则及架构设计
(一)基本原则
1、《体系》应与《社会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国家标准的架构保持一致,对《汽车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中所使用的术语应直接选取《汽车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确定的术语,从而保证术语的统一性。
2、吸收并借鉴国内外有关资料,充分参考国外汽车物流统计工作常用的指标,以适应中国汽车物流统计工作的国际化发展需求。
(二)标准的架构设计
1、基本要求
(1)专业性
——数据结果能够客观地反映汽车物流发展的现状和与汽车行业以及与物流行业整体的关系;
——各项数据结果要有统计依据,各项权数和系数必须建立在已有的统计数据基础上。
(2)系统性
——汽车物流统计指标要反映出行业规模、结构、效率、效益等方面的问题,形成系统完整的指标考核体系;
——从定量分析的全局出发,使各种统计指标能够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形成有机的体系。
(3)协调性
——从全局出发,确定指标的统计口径、时间、空间和计算方法,并考虑彼此间的联系;
——汽车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与汽车物流的计划、会计和业务核算相统一。
(4)可操作性
——纳入本体系的各项指标因素必须概念明确,内容清晰,能够实际计量或测算;
——过于抽象的分析概念或理论范畴不能作为指标引入;
——现阶段还无法实际测定的指标也暂时不予考虑;
——汽车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调查的组织实施在实际运作中切实可行、可操作。
2、汽车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设计要求
(1)科学性
汽车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旨在综合地反映汽车物流的现状和汽车物流各领域之间内在的有机联系,应由基础指标和特征指标构成,以不同的指标反映需要表达的内容。
(2)可拓展性
汽车制造业与汽车物流业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