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造的启示-同济大学.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4 12 Vol. 24 No. 12
2009 12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Dec. , 2009
: 1001-8166( 2009) 12-1339-13
*
) ) ) IODP建议书 35-Full介绍
1 1 2 3 4 5
李春峰, 汪品先, D ieter Franke, 李家彪 , Randell Stephenson , 许树坤 ,
6 1 1 1 1 1
PeterM ichael, 周祖翼 , 翦知湣 , 李前裕 , 刘志飞 , 耿建华 , 木村 ,
8 8 9 10 11 12
阎 贫 , 丘 林 , 王嘹亮, 解习农 , 吴时国 , 吴能友
(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2; 2. Federal Institute for Geo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Hannover D-30655, Germany; 3.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12;
4. U niversity of Aberdeen, Aberdeen AB243FX, Scotland; 5. 台湾中央大学, 台湾 桃 32001;
6. Un iversity of Tu lsa, Tu lsa 4 104, USA; . TheUn iversity of Tokyo, Tokyo 113-0033, Japan;
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301; 9.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东 广州 5100 5;
10. 中国地质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 4; 1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山东 青岛 2660 1;
12.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640)
: 南海的形成揭示了大陆边缘张裂和盆地形成的复杂模式, 尽管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 但是
关于基底岩石和深海盆沉积层的精确年代数据还很缺乏, 这使得对南海张裂年代的估计存在很大
的误差, 对张裂机制和历史的各种假设没有得到验证同时只有对南海的张裂过程有了精确地分
析与刻画, 才能更好地理解西太平洋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以及它们在印支块体受印度) 欧亚板块碰
撞而向东南挤出青藏高原隆升中可能起到的作用2009年正式提交的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
( IODP)建议书 35-Fu ll建议在南海深海盆内的 4 个站位上实施钻探这 4 个站位分布在南海盆
地 4 个不同的次级构造单元上(南海东北部西北次海盆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 这样的站位
设计会确保完成本建议书的整体研究目标, 即揭示南海的张裂历史和它对晚中生代以来东南亚构
造的启示位于南海盆地最东北部的站位有助于确定该区域地壳的属性和验证古南海是否存在,
位于西北次海盆的站位可能会提供南海的最早张裂年代, 另外 2 个分别位于东部次海盆和西南次
海盆的站位将重点确定 2 个次海盆的绝对年龄基底矿物成分与磁化率以及 2 个次海盆的相对张
裂次序这些站位的水深大约在 2 910~ 4 400 m, 钻探深度预计到海底以下大约 00~ 2 200 m, 总
的钻透深度为5 959 m, 其中5 359 m 穿透沉积层, 另外 600 m 或400 m 钻入基底所有这些站位的
位置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