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创新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网络的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创新的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网络的笼罩之下,“90后”乃至即将进入大学的“00后”大学生被称为网络的居民,而作为“80后”的老师就像这个地球上的移民,面临如此大的代沟,思想政治课堂是应该顺势而为还是阻止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使用网络,这成为当下改革思想政治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便以此为契机来探索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堂的创新。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堂;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1-0047-02
思想政治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容置疑。传统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说教意味浓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考核方式机械单一,难以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教师反映课难上,学生反映课难听懂,可以说思想政治课陷入了困境,变成了“困”课――台上照本宣科,台下睡倒一片。如何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如何发挥思想政治课在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这些都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创新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一)固守传统观念、固守一本教材
信息化时代知识量如海洋般丰富,更新速度快,可当下很多思想政治教师依然沉浸在自己小小的世界中,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另外对思想政治课评价的方式还是曾经机械化的单一笔试,仅依靠期末的一张试卷测验的笔试成绩就评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合格,这样的评价机制完全达不到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教学
当下,很多老师教学方法完全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学生的实践操作,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基本上没有机会表现自己,没有机会参加课外的实践活动。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完全以听为主的教学环境中已经忘记自己如何思考,即使将理论教学转变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学生也不愿意去参加实践活动。
(三)教师拒绝使用新的网络工具
互联网的到来要求教师传授知识不仅应该在局限课堂上,可以通过建设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工具为载体传播知识,这对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教师的参与性不够高,甚至拒绝。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堂的创新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观念创新
无论进行怎样的教育改革,观念须先行。教育创新的关键是观念创新,因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首先应实现观念创新。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我们应该要像海洋一般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才会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让教师感觉到自身职业的危机和压力。另一方面,要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单一的依赖教师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转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搜集、分析和整理,接收健康信息,抵制垃圾信息,并将健康的思想内化成个人行为,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达到思想政治课教育的目的。
(二)思想政治课教育方法创新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民主意识增强。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育方法显然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当下思想政治课教育方法创新应该实现由单向灌输式教学向双向疏导式教学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教育者应实现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将丰富的网络资源制作成文字、音乐、图像、动画等数字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公众号、学生安装相关的手机APP等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学生可以和老师在线交流相关的问题,师生之间时时对话,及时沟通,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解决了学生知识上的困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前,很多高校就已经开始利用手机进入课堂。例如,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就引进超星公司的尔雅网络课程,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安装“学习通”这个APP在线学习课程,观看视频、完成阶段测验,线上和教师沟通学习中的困惑,这样的线上学习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懂的知识还可以反复观看,有疑问在线和教师沟通,教师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既活跃了思想政治课堂,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早在2016年10月,北师大张润枝老师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第一节课就“请大家拿出手机扫描一下大屏幕上面的二维码”,同学们举起手机,打开微信“扫一扫”,一个叫做“木铎思享”的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