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地球物理测井总复习.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动平衡:在离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过程中,正负离子的富集形成电场。随着自然电场
的增大,离子的扩散速度降低。当自然电场的电动势增大到使正负离子的扩散速度相同时,
电荷的富集作用停止,离子的扩散作用仍进行,此为动平衡。
2泥岩基线:大段泥岩岩性稳定,在SP曲线上显示为一条电位基本不变的直线。
3静自然电位:自然电位的总电动势,即自然电流回路断路时的电压SSP。
4电极系:四个电极中的三个形成的一个相对位置不变的体系。
5视电阻率:井眼中实际测量的、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反映地层电阻率相对大小的电阻率。
6理想电位电极系:成对电极间距离趋于无穷大的电位电机系。
7有效厚度: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出工业性油气流的油气层实际厚度。
8线圈系:感应测井中用来探测地层电导率的探测器。
9岩石声阻抗:岩石的声速与其密度的乘积。
10声耦合率:两种介质声阻抗之比。
11声波时差:声波通过单位距离所需的时间。
12滑行(纵)波:折射波以该区域的纵波速度沿界面向前滑行传播的波。
13临界角:折射角为直角时对应的入射角。
14源距:由发射探头到第一接收探头的距离。(单发单收)
15间距:两个接收探头间的距离。(单发单收)
16周波跳跃:在含气疏松的地层,由于声波能量的严重衰减致使首波只能触发第一接收探
头而不能触发第二接收探头,第二接收探头被后续波触发,在时差曲线上出现急剧偏转
或特别大的时差值。(+裂缝发育的碳酸盐岩地层+盐岩扩径严重+泥浆气侵)
17衰变常数:表征衰变速度的常数,即单位时间内每个核发生衰变的概率。
18放射性涨落:在放射性源强度和测量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对放射性强度进行重复多次测量,每次记录的数值不相同,但总在某一数值附近上下变化。原因:
放射性元素的各个原子核的衰变彼此是独立的,衰变的次序是偶然的。
19零源距(中子测井):不同含氢量具有相同的热中子密度时的源距。
20含氢指数:单位体积该种物质的氢核数与同体积淡水氢核数的比值。
21热中子寿命:热中子从产生瞬时起到被俘获时刻止所经历的平均时间。
22热中子宏观俘获截面:一立方厘米体积中组成物质的所有原子核的微观俘获截面之和。
23探测深度:以供电极为中心,以某一半径画一球面,如果球面内包括的介质对电极系测
量结果的贡献占总结果的50%,则此半径为探测深度。电位电极系的探测半径为2L,梯
度电极系的探测半径为√2L。
24标准测井:在一个油田或一个区域内,为了研究地质剖面、构造形态、岩性和岩相的变化,选择一至二个电极系作为标准电极系,与自然电位、井径等测井方法,组成测井系列,在全区所有井中用相同的深度比例和横向比例对全井进行测量,即标准测井或标准电测。
25产水率:水的分流量与水和油分流量之和的比值。
26饱和度:某种流体所充填的孔隙体积占有效孔隙体积的百分比。
27非弹性散射:快中子被靶核吸收形成复核,放出能量较低的中子,处于激发态的核发射伽
马射线,此作用过程为非弹性散射。
28辐射俘获:快中子经过一系列的非弹性碰撞能量减小,最后变成热中子,靶核将其俘获而
处于激发态,放出伽马射线而回到基态。此作用过程为辐射俘获。
1. 动平衡
答:在离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过程中,正负离子的富集形成自然电场。随自然电场的增大,正负离子的扩散速度降低,当自然电场的电动势增加到使正负离子的扩散速度相同时,电荷的富集停止,但离子的扩散作用还在进行,此时称为动平衡。
2. 泥岩基线
答:大段泥岩岩性稳定,在自然电位曲线上显示为一条电位不变的直线,称为泥岩基线。
3. 静自然电位
答:自然电位的总电动势,相当于自然电流回路断路时的电压,用SSP表示。
4. 电极系
答:A、B、M、N四个电极中的三个形成一个相对位置不变的体系,称为电极系。
5.视电阻率
答:井眼中实际测量的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反映地层电阻率相对大小的电阻率。
6.理想电位电极系
答:成对电极间距离趋近于无穷远的电位电极系。
7.有效厚度
答:在油层中把非渗透层和致密薄夹层从油气层总厚度中扣除的得到的厚度。
8.线圈系
答:感应测井中用来探测地层电导率的探测器。
9.弹性
答: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外力取消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性质。
10.声阻抗
答:介质密度和传播速度的乘积,。
11.声耦合率
答:两种介质的声阻抗之比,Z1/Z2。
12.声波时差
答:声波穿越地层1米所需要的时间。
13.放射性涨落
答:在放射性源强度和测量条件下不变的条件下,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对放射性射线的强度进行反复测量,每次记录的数值不相同,总是在某一数值附近上下波动。这种现象叫做放射性涨落。
14.半衰期
答:从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初始量开始,到一半原子已发生衰变所经历的时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