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循环系统172-182,203-21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心律失常(P172P182)
1.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搏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
2.心律失常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两大类。
3.窦性心律失常包括 = 1 \* GB3 ①窦性心动过速; = 2 \* GB3 ②窦性心律过缓; = 3 \* GB3 ③窦性心律不齐; = 4 \* GB3 ④窦性停搏。
4.冲动传导异常包括 = 1 \* GB3 ①窦房传导阻滞; = 2 \* GB3 ②房内传导阻滞; = 3 \* GB3 ③房室传导阻滞; = 4 \* GB3 ④束支或分支阻滞或室内阻滞。
5触发活动:指心房、心室、与希氏束-普肯耶组织在动作电位后产生除极活动,被称为后除极。
6折返是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发病机制。
7正常窦性心律的冲动起源于窦房结。
8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大多在100-150次\分,偶尔高达200次/分。刺激迷走神经可使其频率逐渐减慢。
9窦性心动过缓常伴发窦性心律不齐。如因心律过慢而出现心排量血量不足的症状,可应用阿托品、麻黄碱或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
10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颈动脉窦过敏均可发生窦性停搏。一旦窦性停搏时间过长而无逸搏,病人可发生头晕、黑蒙、晕厥,严重者可发生阿-斯综合征甚至死忙。
11病窦综合征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从而产生心律失常的表现。病因主要有硬化与退行性变、淀粉样变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纤维化与脂肪浸润等均可损害窦房结。
12病窦综合征的病人可出现与心动过缓有关的心脑等脏器供血不足的症状,如发作性头晕、黑蒙、乏力等,严重者可发生晕厥。
13频繁房性期前收缩者可感胸闷、心悸。
14房速根据发病机制与心电图表现的不同可分为自律性房速、折返性房速和紊乱性房速三种。
15自律性房速的心房率通常为150-200次/分,临床表现:病人可有胸闷、心悸,发作呈短暂、间歇或持续性。当房室传导比率发生变动时,听诊心律不齐。
16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常发生于手术瘢痕或解剖缺陷的邻近部位。心电图显示P波与窦性者形态不同,PR间期通常延长。
17房扑伴极快的心室率可诱发心绞痛与心力衰竭。体格检查可见快速的颈静脉扑动。
18房扑心室律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是否恒定,不规则的心室律系有传导比率发生变化所致。
19最有效终止房扑方法为同步直流电复律。若房扑引起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可选用药物治疗,包括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减慢心室率。
20房颤的症状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心室率不快时可无症状,但多数病人有心悸、胸闷,心室率超过150次/分时可诱发心绞痛或心衰。
21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栓子来自左心房,多在左心耳部。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脱垂合并房颤时,脑栓塞的发生率更高
22房颤心脏听诊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极不规则,当心室率快时可有脉搏短促。
2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人发病时常有心悸、胸闷、头晕、心悸,少见晕厥、心绞痛、心力衰竭、休克者。症状轻重取决于发作时心室率快慢及持续时间。听诊心律绝对规则,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恒定。
2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率150-250次/分,节律规则。
25交界性期前收缩冲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可前向和逆向传导,分别产生提前发生的QRS波群与逆行P波。
26预激综合征指心电图呈预激表现,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
27预激综合征病人发作心房扑动与颤动,伴有晕厥或低血压时,应立即电复律。
28并发体循环栓塞是慢性房颤极重要的并发症,目前认为华法令是房颤时预防脑卒中和外周血管栓塞的一线用药,服药期间必须注意疗效监测和出血风险评估。
冠心病(203-211)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坏死引起的心脏病。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因:年龄、血脂异常、高血压、吸氧、糖尿病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次要因素包括:肥胖、缺少体力活动、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胆固醇、糖和盐、A型性格等。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近年来发现的危险因素还有: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胰岛素抵抗增强、血中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增高、病毒、衣原体感染等。6.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而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7.稳定性心绞痛典型表现为发作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8.稳定性心绞痛男性多于女性,多数病人年林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原因。9. 稳定性心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