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带宽.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章 网络数据通信 本章目录 知识结构 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 2.1.2 数据通信系统 2.1.2 数据通信系统 2.1.2 数据通信系统 2.1.2 数据通信系统 2.1.2 数据通信系统 §2.2 数据调制与编码 2.2.1 数字数据的模拟调制 2.2.1 数字数据的模拟调制 2.2.1 数字数据的模拟调制 2.2.1 数字数据的模拟调制 2.2.1 数字数据的模拟调制 2.2.1 数字数据的模拟调制 2.2.2 模拟数据的模拟调制 2.2.2 模拟数据的模拟调制 2.2.3 数字数据的数字编码 2.2.3 数字数据的数字编码 2.2.4 模拟数据的数字编码 2.2.4 模拟数据的数字编码 2.2.4 模拟数据的数字编码 §2.3 网络数据传输 2.3.1 数据传输介质 2.3.1 数据传输介质 2.3.1 数据传输介质 2.3.1 数据传输介质 2.3.1 数据传输介质 2.3.1 数据传输介质 2.3.1 数据传输介质 2.3.1 数据传输介质 2.3.1 数据传输介质 2.3.2 数据传输带宽 2.3.2 数据传输带宽 2.3.2 数据传输带宽 2.3.2 数据传输带宽 2.3.3 数据传输的质量参数 2.3.3 数据传输的质量参数 2.3.3 数据传输的质量参数 2.3.3 数据传输的质量参数 2.3.3 数据传输的质量参数 2.3.3 数据传输的质量参数 2.3.3 数据传输的质量参数 2.3.4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 2.3.4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 2.3.5 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 2.3.5 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 2.3.5 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 2.3.6 单向传输与双向传输 §2.4 网络多路复用传输 2.4.1 频分多路复用 2.4.1 频分多路复用 2.4.2 时分多路复用 2.4.2 时分多路复用 2.4.3 密集波分多路复用 2.4.3 密集波分多路复用 2.4.4 码分多路复用 2.4.4 码分多路复用 §2.5 网络数据交换 2.5.1 电路交换 2.5.1 电路交换 2.5.1 电路交换 2.5.2 报文交换 2.5.2 报文交换 2.5.3 分组交换 2.5.3 分组交换 2.5.3 分组交换 2.5.3 分组交换 2.5.3 分组交换 2.5.4 帧中继交换 2.5.4 帧中继交换 2.5.4 帧中继交换 2.5.4 帧中继交换 2.5.5 ATM信元交换 2.5.5 ATM信元交换 2.5.5 ATM信元交换 §2.6 网络数据传输差错控制 2.6.1 差错的产生与类型 2.6.1 差错的产生与类型 2.6.2 差错检测方法 2.6.2 差错检测方法 2.6.3 差错控制方法 2.6.3 差错控制方法 2.6.3 差错控制方法 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在传输任何数据之前,要先经过呼叫过程建立一条端到端的电路。 在整个数据传输过程中,所建立的电路必须始终保持连接状态。 数据传输结束后,由某一方发出拆除请求然后逐节拆除到对方节点。 (1)电路建立 (2)数据传输 (3)电路拆除 1、电路交换概念 电路交换是根据电话交换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直接交换方式。在数字通信中,电路交换传输主要是应用同步传输模式来实现的。电路交换的过程分为3个步骤: 电路交换原理如下图所示。 源节点A 交换节点1 交换节点6 呼叫请求 呼叫应答 数据 数据 释放请求 释放应答 目的节点B 电路建立 数据传输 电路拆除 源节点 A 目的节点 B 公用电话交换网 1 2 3 4 5 6 2、电路交换的优点 (1) 连接建立后, 数据以固定的传输率传输, 传输延迟小。 (2) 由于物理线路被单独占用,故不可能发生冲突; (3) 适用于实时大批量连续的数据传输。 3、电路交换的缺点 (1) 建立连接将跨多个设备或线缆,则会需要花费很长的 时间。 (2) 连接建立后,由于线路是专用的,即使空闲,也不能 被其它设备使用造成一定的浪费。 (3) 对通信双方而言,必须做到双方的收发速度、编码方法、信息格式和传输控制等一致才能完成通信。 1、报文交换的工作原理 报文交换类似于发送信件,是以报文为单位发送信息,不管发送数据的长度是多少都把它当作一个逻辑单元,每个报文由报头、正文和报尾3部分组成,报头中包含发送计算机的地址和接收信息的计算机地址。通信子网根据报头目的地址选择路径在两个结点之间的一段链路上逐段传输,不需要在两个主机之间建立多个结点组成的通道,报文交换过程如图2-39所示。 主机A 主机B CC CD CG CA 通信子网 CF CB CE 图 2-39 报文交换过程 2、报文交换的优点 ⑴ 电路利用率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