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实验三 鞭毛染色法及活细菌运动性的观察.ppt

发布:2017-06-27约2.16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三 鞭毛染色法及活细菌 运动性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细菌的鞭毛染色法,观察细菌鞭毛的形态特征; 2.学习用悬滴法观察细菌的运动性. 二、实验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10—20n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鞭毛染色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二、实验原理: 细菌是否具有鞭毛是细菌分类鉴定的重要特征之一。采用鞭毛染色法虽能观察到鞭毛的形态、着生位置和数目,但此法既费时又麻烦。如果仅须了解某菌是否有鞭毛,可采用悬滴法或水封片法(即压滴法)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活细菌是否具有运动能力,以此来判断细菌是否有鞭毛。此法较快速、简便。 大多数球菌不生鞭毛,杆菌中有的有鞭毛有的无鞭毛,弧菌和螺菌几乎都有鞭毛。有鞭毛的细菌在幼龄时具有较强的运动力,衰老的细胞鞭毛易脱落,故观察时宜选用幼龄菌体。 三、实验器材 1. 菌种:培养12-16h小时的普通变形杆菌。 2. 标本片:周鞭毛(伤寒杆菌) 3. 试剂:硝酸银鞭毛染色液、生理盐水、蒸馏水、香柏油、二甲苯。 4. 器材:凹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擦镜纸、吸水纸、接种环,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 (一)鞭毛染色 硝酸银染色法: 1.清洗玻片:选择光滑无裂痕的玻片,最好选用 新的。然后将玻片置洗衣粉过滤液中 (洗衣粉煮沸后用滤纸过滤,以除去粗颗粒), 煮沸20min。取出稍冷后用自来水冲洗、晾 干,再放入浓洗液中浸泡5—6天,使用前取出 玻片,用自来水冲去残酸,再用蒸馏水洗。将 水沥干后,放入95%乙醇中脱水。 新的载片虽没有油污、划痕,但含游离碱较多,所以要用2%盐酸浸泡几小时,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再用蒸馏水洗净,沥干后再用效果较好。 2. 菌液的制备:菌龄较老的细菌容易失落 鞭毛,所以在染色前应将待染细菌在新配制的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斜面上连续移接3-5代, 以增强细菌的运动力。最后一代菌种放恒温箱 中培养12—16h。 3. 制片: 载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菌种斜面的冷凝水处取一环菌 →在载片上的蒸馏水中轻轻沾几下→将载片稍倾斜,使菌液散开即可(切勿涂抹)→自然风干→ 固定。 4、 硝酸银染色: A染液(媒染剂)染色4-6分钟→蒸馏水洗→ 再用B染液(硝酸银)冲洗残水→ 然后使B液充满载片→ 酒精灯加热至冒气(微热),30-60秒(加热时应随时补充蒸发掉的染料,不可使玻片出现干涸区)→蒸馏水洗、自然干燥→ 镜检. ①取菌要取菌落边缘的幼龄菌体。 ②取菌后的接种环在载片上的蒸馏水中轻轻沾几下即可,不要用力太猛,更不能用接种环大幅度涂开;否则鞭毛易脱落,造成染色失败。 ③鞭毛染色的玻片只能自然干燥,不能用热风吹干,不能热固定,这是由于加热后菌体易变形,鞭毛易脱落,影响观察。 ④A、 B染液染完后用蒸馏水(自来水效果差)冲洗时一定要充分,背景很脏,鞭毛不易被观察到,影响实验效果。 ⑤加B染液后,将玻片稍加热(但不能太热,更不能沸腾或蒸干)使其微冒蒸汽,染色效果较不加热为好。 染色用玻片干净无油污是鞭毛染色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细菌的运动性观察 悬滴法: 1.制备菌液:在幼龄菌斜面上,滴加3-4滴生理盐水,制成轻度混浊的菌悬液。 2.滴加菌液:加1滴菌液于盖玻片的中央,也可用接种环挑取一环菌液于玻片中央,并用记号笔在菌液的边缘做一记号,以便在显微镜观察时,易于寻找菌液的位置。 3.盖凹玻片:? 将凹玻片的凹槽对准盖玻片中央的菌液, 并轻轻地盖在盖玻片上,然后翻转凹玻片, 使菌液正好悬在凹槽的中央。 4.镜检:? 先用低倍镜找到标记,再稍微移动凹玻片即可 找到菌滴的边缘,然后将菌液移到视野中央换高倍镜观察。由于菌体是透明的,镜检时可适当缩小光圈增大反差,便于观察。镜检时要仔细辨别是细菌的运动还是分子运动(即布朗运动),前者在视野下可见细菌自一处游动至他处,而后者仅在原处左右摆动。细菌的运动速度依菌种不同而异,应仔细观察。 注意事项 1、检查细菌运动的载玻片和盖玻片都要洁净无油,否则将影响细菌的运动。 2、制水封片时菌液不可加得太多,过多的菌液会在盖玻片下流动,因而在视野内只见大量的细菌朝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影响了对细菌正常运动的观察。 3、若使用油镜观察,应在盖玻片上加香柏油一滴。 五、实验作业: 1. 绘出鞭毛菌(自制片子或伤寒杆菌)的形态图. 2. 用鞭毛染色法准确鉴定一株细菌是否具有鞭毛,要注意哪些环节? 3. 悬滴法中,为什么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