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历史:第一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ppt

发布:2017-06-12约1.96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掌握 内容;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三者联系: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繁荣前提,农业、 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商品与市场,商业的进步,反过来也会促进农业、手工业发展。“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影响农业发展的原因一般有哪些?;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3.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出现,并在汉朝以后,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①铁农具: ▲②牛耕技术(农业动力史上的一次革命): ;二、小农经济的成长;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二、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2.制瓷业: ①发展情况: 商代:原始瓷器,制瓷业产生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唐代: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的青花瓷 明朝:出现彩瓷 清代:出现珐琅彩;2.制瓷业: ②影响: ▲远销海外,深受喜爱 唐代起,瓷器外销 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享誉世界,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受中国制瓷工艺影响广泛, 欧洲国家17世纪开始生产;3.丝织业: 四五千年前:出现丝织品;商代:出现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汉代:外销激增,丝绸之路,丝国 明清:丝织业的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是丝织业的中心;三、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的发展过程;3.隋唐时期:商业繁荣 ①原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大运河开通,促进交流范围扩大 ②表现:商业城市;市坊制发展;柜坊和飞钱;对外贸易发达;出现农村集市(草市) 4.宋元时期:商业环境宽松,空前繁荣 ▲打破市坊界限,取消时间限制;草市更加普遍;出现商业名镇;出现繁荣的商业大都市;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5.明清时期: 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城镇商业繁荣;商帮形成——徽商和晋商。 ▲徽商与晋商成功原因: ①有经商传统,经营有方 ②讲团结,互帮互助,人数最多 ③诚信经营 ④勤劳节俭,不奢华;1、宋以前 ▲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设置“市” ▲市(商业区)、坊(住宅区)严格分开(有严格的空间限制) ▲官府设市长和市令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2、宋朝:市坊界限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1、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扬州、益州(成都)成为南方的商业大都会。;四、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2、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荣。 3、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国外贸易全面发展 4、类似银行的柜坊和类似汇票的飞钱以及纸币很早就出现 5、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并鼓励进行对外交往和贸易,但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6、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重农抑商);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2.奴隶社会:井田制 瓦解: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开垦,出现许多私田; ②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③各诸侯国相继税制改革,促使土地从国有向私有转变;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⑴确立条件: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②各国的变法运动 a.鲁国“初税亩”改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b.秦国商鞅变法为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⑵类型: ①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它的发展导致土地兼并严重,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②自耕农(农民)土地所有制 ③国家土地所有制;二、重农抑商政策;3.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征派赋役和地租——直接 巩固封建统治——根本 4.首倡:商鞅 5.沿用:历朝基本国策 ▲历代重农抑商表现:皇帝谕令、专卖制度、不断征税压制民营工商业、歧视、限制商人;6.评价: ▲积极: ①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繁荣 ②巩固新兴地主政权,利于封建制度确立(初期) ▲消极: ①强化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使封建社会缓慢发展和长期存在 ②阻碍工商业发展,妨碍国内市场扩大 ③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明清),不利社会进步;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2.表现: ①明朝的海禁 ▲禁止民间与外国贸易,允许官方外贸 ②清朝的闭关锁国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十三行特许外贸;3.影响: 消极: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未及时学习先进科技,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积极:对西方殖民侵略有一定抵制作用(消极防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