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学流派 第一节 古典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 古典学派与二分法 凯恩斯学派及其主要论点 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比较 古典学派与二分法 古典经济学的推理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设之上: (1)所有经济主体(家庭和厂商)都是理性的,他们的目标函数或者是追求效用最大或者是追求利润最大,他们在行为决策时拥有完全信息,且不存在货币幻觉; (2)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因此经济主体在市场价格信号之下,可以购买和销售其所愿意进行的交易数量,市场上的交易只在市场均衡确定之后才能进行,即任何市场不存在失败交易(非均衡价格之下的交易); (3)所有经济主体有稳定的预期。 古典宏观理论的主要内容 1、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决定 2、货币数量论 3、萨伊定律 产量和就业水平的决定 古典模型中产量决定的关键组成部分是短期的生产函数:Y=F(K,L) (15.1) 假定一个经济在短期内资本投入总量不变,K= ,技术水平不变,那么实际产出水平Y就与投入的劳动总量L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劳动投入增加,产出水平增加,但是由于资本总量固定不变,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长,产出的增长幅度将不断地递减,也就是说,劳动投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就是建立在劳动的边际收益曲线基础之上。由于劳动的边际收益随着就业数量的增加而递减,厂商根据实际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收益的原则来雇佣劳动,因此劳动的需求曲线就是劳动的边际收益曲线。 家庭根据劳动收入的实际购买力所带来的正效用和付出劳动时的负效用的比较来决定其劳动的供给数量,因此决定劳动供给量大小的主要变量是实际工资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劳动供给曲线是正斜率的,即实际工资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劳动供给的增加。 劳动市场上劳动的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一起发挥作用,最后在均衡实际工资水平上形成均衡的就业数量,将这一劳动市场均衡时的就业数量代入到上述总生产函数,我们就获得了总产出水平。 货币数量论 在古典模型中,有以下形式的交易方程式: PY=MV (15.2) 这里P是价格水平,Y是实际产出,M是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 古典经济学假定,实际产出Y等于潜在产出,保持不变,货币流通速度V接近于不变,因此V/Y就可以被视作为常数,假定我们用α表示这一常数,则(15.2)可写成: P=αM (15.3) 古典经济学中的二分法 一边是实物经济领域,就业、产出和投资在这一领域中被决定; 另一边是货币经济领域,价格水平在这一领域被决定。 表15.1 古典经济的二分法 萨伊定律 萨伊认为,生产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而是为了交换到其他物品而进行生产,因此,“一个产品一旦被创造出来,从那一刻起,它就向其它产品提供了市场”。产品的生产同时创造了收入和购买力,也就是说,“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这就是萨伊定律。 凯恩斯学派及其主要论点 凯恩斯学派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 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有资源闲置的经济中,产出水平进而是就业水平取决于市场容量的大小,而市场容量是由各种经济主体的计划支出所构成的,它们包括:家庭的消费(C)、厂商的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M-X)。如果我们暂时不考虑政府购买和进出口,在一个封闭经济里,有效需求就由家庭消费和厂商投资支出两部分构成。 从消费支出来看,消费支出是一个取决于收入水平的内生变量,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与此同时,储蓄倾向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投资支出来看,投资支出取决于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和代表借入资金成本的利率。 凯恩斯的乘数效应 乘数: 这里的b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它是一个小于1大于零的数,1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就是乘数。如果投资扩大ΔI,那么对产出的影响就会是: 当总有效需求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时,政府的财政支出增加ΔG,也同样会产生上述机理的乘数效应,带来产出和就业的成倍增长。 利率决定的问题 在凯恩斯看来,货币供给M的增长可以导致利率r的下降,利率的下降可以促进投资,投资增长通过乘数效应带来产出Y和就业L的扩张: 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比较 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争论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 1、供给决定还是需求决定; 2、货币中性还是货币非中性; 3、市场出清还是政府干预。 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比较 第二节 货币主义学派 货币主义与货币需求函数 自然失业率 适应性预期与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主义与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主义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米尔顿·弗里德曼是该学派公认的代表人物。货币主义的基本命题是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最为重要,货币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