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俗仪式音乐研究的认同与引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9
礼俗仪式音乐研究的认同与引领
16年10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中国音乐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历史与田野:中国礼俗仪式音乐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金龙潭大饭店弘翔大会议厅成功举办。
研讨会发起者、组织者特意邀请了分别来自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三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会议构筑起的学术平台,针对同一论题,在论域有交叉、重叠的情况下,让不同学科以各自的学术立场、理念、视角、方法切入,在研讨中产生学术碰撞并努力求得一定的认同,为中国礼俗仪式音乐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显示出本次研讨会对这一论题具有的引领性意义。
一
“礼俗”对于中国的仪式音乐研究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田野考察中可知,中国的仪式音乐多与民间礼俗相须。因此对礼俗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与国家制度之关系、背后体现的传统思想观念,成为史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台湾学者王秋桂教授以《〈民俗曲艺〉与中国仪式音乐的研究》为题,介绍了这一刊物中发表的关于仪式音乐研究的篇目,并交待了黄翔鹏先生期望他能够进行“中国传统法乐汇编”工作的一段因缘。另,先生在谈及以华南学派为主体的“历史视野中的中国地方社会比较研究”时说到:“这一学派研究历史的观点就是强调国家与地方的关系,地方离不开国家,国家制度笼罩着地方一切作为,包括地方仪式。”先生的发言指出了地方礼俗仪式与国家制度具有的一致性、相通性之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项阳研究员以《礼俗?礼制?礼俗――中国传统礼乐体系两个节点的意义》为题,梳理出中国传统礼乐体系依“礼俗―礼制―礼俗”的发展演化脉络,并具体指出了其中两个“节点”的重要内涵:“前一节点”定位了部落氏族方国阶段,婚姻丧纪之礼从俗到礼俗再上升到礼制,并与国家意义上最高礼制仪式用乐相整合,构成国家礼制仪式用乐的整体性意义。国家将礼制仪式进行分类、分层,并将乐与仪式相须固化为用,形成国家礼制层面上的等级性、类型性、体系化之用乐形态,彰显了中国三千余载的传统礼制仪式用乐之主导脉络;“后一节点”定位于由乐籍制度解体而导致礼制仪式用乐下移并俗化,强调国家礼制到民间礼俗的转化过程,阐述民间礼俗是国家礼制的“俗化”显现。
西南大学的李方元教授以《〈诗经〉“二南”乐歌与“礼”“俗”》为题的发言中也谈到“礼俗”。其分别定位了周代社会的“礼、俗、乐”,认为“礼俗”即“礼与俗之合和”。据其所论:礼,即标准、准则,是社会和人们行为的依据,是具法典意义的社会制度和治理;俗是综合了“习俗”与“风俗”这两方面因素后的社会语境对“人”的影响。他指出,“礼”“俗”分属社会制度、社会生活两个不同的范畴,而“礼俗”合一,则与“礼制”有关。
西安音乐学院的罗艺峰教授以《礼、仪、式、术:民间礼俗的观念结构》为题进行了发言。其首先定位了上古时期的礼乐以事神为核心,“礼、仪、式、术”分列四端的“四维结构”:“礼”是指事神致福的行为和目的;“?x”是指礼的法式和节度;“式”是指典礼的样式和规格;“术”是指礼仪的技艺和方法。并引用宋代文献《太平御览》中所载秦汉时期的“迎气”礼乐中体现的观念结构,又辅以田野考察材料中当代山西盲人“霍州书”的民间礼俗体现出的观念结构,指出这一“四维”观念顽强的遗传性,甚至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存活至今,值得引起研究者注意。
另外,中国海洋大学张咏春博士的《从国家典礼到民间礼俗――显陵御乐的兴衰》、忻州师范学院孙云博士的《国家在场――佛教仪式音声研究的重要维度》、河北师范大学的常江涛博士以《从国家礼制到民间礼俗――明清吉礼小祀仪式用乐对河北民间祭祀礼俗仪式用乐的影响》为题的发言,均从国家礼制与民间礼俗互动的研究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
二
礼俗是历史上生成的概念,当下的礼俗仪式与历史上的礼制仪式具有渊源关系,因此对礼俗仪式音乐的研究需从“历史与田野”两个维度进行探究。
中国音乐学院的赵塔里木教授以《田野得新知――文献与田野互证两例》为题,通过对民歌《高大人领兵》文献的对比论证,阐述了“历史与田野”背后反映出的音乐史学观深刻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背后体现出精英与民众共同创造的史学观。其提出的“史料视野”,指明了音乐学研究需要从纸本史料向文物、口碑史料拓展,其目的在于揭示无文献记录的民众参与历史创造的事实。
天津音乐学院的郭树群教授以《由“历史”伸向“田野”应彰显时代色彩;从“田野”探向“历史”需呼唤史学涵养――“礼失而求诸野”学术传统的当代延伸》为题,深入辨析了“历史”“田野”的相互关系,认为这是对“礼失而求诸野”学术传统的认知和继承。郭树群认为,“由‘历史’伸向‘田野’”应当彰显的时代色彩必须体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