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输血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ppt

发布:2018-10-30约3.81千字共1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风湿免疫科 朱颖 输血不良反应 概念: 患者在输注血液或血制品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为输血前不能预期的意外反应。 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缓急和临床表现,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 一、急性输血反应 是指发生于输注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后24小时内的输血不良反应。分为急性免疫性输血反应和急性非免疫性输血发应两种。 急性免疫性输血反应是由于供受者血型抗原-抗体不合引起的,包括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等导致的急性溶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 急性非免疫性输血反应是由于某些非血型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包括因血制品污染导致的高热、甚至感染性休克;循环超负荷导致的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细胞因理化因素破坏发生的溶血反应;空气栓塞及输入大量库存血导致的枸橼酸钠中毒等。 根据临床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常将急性输血反应分为三种。 (一)轻度反应 患者在输血数分钟内出现皮肤反应,如:皮疹、荨麻疹伴有皮肤瘙痒。 【处理方法】 1.减慢输注血液制品速度。 2.肌注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0.1 mg/kg)。一般经以上处理30 min后症状缓解,可继续以正常速度输血,如30 min内无临床病状改善或有恶化,则按照中重度反应处理。 3.一般应在输注血液制品前30 min预防性给予抗组胺药物,如口服氯苯那敏等。 (二)中重度反应 患者一般在输注血液制品30~60 min内出现发热、寒战、面色潮红、荨麻疹、皮肤剧烈瘙痒、烦躁、心跳加快,轻微呼吸困难及头痛等症状。 【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注器械,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2.将剩余血液、新鲜的尿样及从另一只手臂采集的血样送血库和检验 部门分析。 3.肌注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0.1 mg/kg或与之相当的其他药物)。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0 mg/kg)等。 4.若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和哮喘等,应通知医生,遵医嘱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ml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一般经以上处理15 min后症状改善,可换一袋血液重新缓慢输注,密切观察;如15 min内无临床症状改善或有恶化趋势,则按照有生命危险的反应处理。 (三)有生命危险的反应 常见急性血管内溶血,细菌污染及败血症休克,液体超负荷,过敏性休克等。 1.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血管内溶血是由于输注血型不合红细胞导致。患者血浆中抗体与输注的异型红细胞发生溶血反应。即使少量异型血(5~10ml)输注也可以引起严重的溶血。 临床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1)头痛,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等反应。(2)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发绀和血压下降等。(3)少尿或无尿,管型尿和蛋白尿,高血钾症、酸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 (2)更换输注器械,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通畅,给予吸氧吸入,遵医嘱给予升压药或其他药物治疗。 (3)将余血、患者血标本和尿标本送检。 (4)预防肾功能衰竭,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解除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 (5)碱化尿液: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增加血红蛋白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减少沉淀,避免阻塞肾小管。 (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插入导尿管,监测每小时尿量,若发生肾衰竭,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 (7)若出现休克症状,应进行抗休克治疗。 (8)心理护理: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2.细菌污染及败血症休克:一般在输注开始后迅速出现症状,也可延迟至数小时后发生。表现为突发高热、寒战和低血压。 【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输血,将输血器械及剩余血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所输血液行涂片染色检查。 (2)通知医生,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3)如发生休克,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3.液体超负荷:输血速度过快可导致液体超负荷,引发急性心衰和肺水肿。尤其易发生于严重慢性贫血患者及以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 【处理方法】减慢输血速度。 4.过敏性休克: 常在输血 开始后数分钟后产生。另外任何血制品均可使IgA缺陷受血者发生过敏反应。 典型表现为心功能衰竭,心率加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