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八代女装原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原型法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平面样板设计方法,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地域相邻, 人种体型相同, 文化相近等多方面的原因, 日本文化式原型在中国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因此, 日本文化式原型的每次变化都值得我们密切注意。而掌握其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借鉴, 有助于提高我国制衣行业样板设计的能力。最近,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推出的第八代文化式原型, 跟以往的原型相比, 尤其是与目前国内正在使用的第七代原型相比, 该原型有了显著的变化。了解其新的特点, 对服装样板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最新的两代原型作一比较, 分析其优劣, 并对新原型在样板设计中的运用与推广, 发表一点初步的意见。
1. 1 比较分析
1.1.1 定性分析 这里对制图的简、繁, 省道设计等方面作一简单的比较。
(1)在制图过程中可以明显体会到, 第七代原型显得比较简单, 而第八代原型显得比较复杂。但两代原型制图所需要的尺寸是相同的, 都只要两个尺寸, 即胸围和背长。
(2)第八代原型增加了省道设计, 而且将省道划分得很细, 位置分配亦很合理, 还依其位置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省道量, 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女性的人体体型, 也提高了服装的造型功能。可以说, 第八代原型更像是那种经过加工了的原型, 更接近实用原则。而第七代原型, 仅仅提供了一个操作的平台, 所有一切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 虽然适用面广, 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
(3)第八代原型的前后腰线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而不像第七代原型, 前后衣片的腰节错开了一定的量。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就是两者对胸凸量的处理方法不同。第八代原型是将胸凸量在胸围线以上的部分中处理掉了, 而第七代原型则是将其置于胸围线以下的部分中。正是由于胸凸量处理方法不同, 使得两者的使用性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用过第七代原型的人都深有体会, 那就是胸凸量的处理有点麻烦, 需要同时考虑腰节线, 以及和袖窿深互相配合的问题。而第八代原型, 则很好地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处理, 就是将胸凸量置于胸围线上, 这样, 在单独考虑胸凸量的处理时, 如非造型设计上的需要, 就不会牵涉到腰节线与袖窿深了, 结果使得胸凸量的处理变得简单, 方便了应用。
(4)第八代原型的定寸用得比较多, 如其前后肩斜采用了固定的角度, 使得肩斜的变化不受其他尺寸的影响。从人体结构的角度来说, 这是合理的。因为, 正常体型的人体, 除了肩宽不同, 其肩斜的角度大致是相同的。至于特殊的肩型, 可在原型基础上进行补正。而第七代原型将肩斜与胸围尺寸相挂钩, 从同一体型不同号型的角度考虑, 人体的胸围与肩斜之间存在确定的比例关系。但对不同体型来说, 这一比例关系是不相同的, 特别是同一个人的身体在有胖瘦变化时, 其胸围的变化是明显的, 而肩斜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明确说明将肩斜与胸围联系在一起是不合理的。定寸用得较多的另一个体现是, 在根据胸围来推算其他尺寸时, 在公式中增大了定寸的值, 相应地缩小了比例系数。此变化的具体情况, 如表1 所示。
表1 两代原型比例公式之比较部位 后横开领 胸围线 胸宽 背宽第八代原型 B 24+3.6 B 12+13.7 B 8+6.2 B 8+7.4第七代原型 B 20+2.9 B 6+7 B 6+3 B 6+4.5
(5)袖子原型的制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第八代袖子原型是依据衣身而作出的, 虽然制作过程变得有些复杂, 但这样使得袖子与衣身更能对应吻合。同时, 其对袖山弧线也作了改变, 在弧线的顶部增加了凸势, 而对底部弧线两边的凹势进行了控制, 力争使其与对应的袖窿弧线走势相吻合。这样, 使袖子看起来很饱满, 造型更完美。第七代袖子原型, 其袖肥与袖山均是依衣身原型的袖窿弧长度来确定的。这样做出的袖子, 虽然在整体上不会有大的出入, 但细节部位的控制相对比较困难。所以, 依其设计宽松袖时, 不会出现问题, 而一旦用其来设计合体袖结构时, 特别是要考虑到袖片与衣身的平衡时, 就会容易出错。
1.1.2 定量分析 首先, 对一些隐含的公式进行推导。第七代原型中 前肩斜:2 3(B 20+2.9 )-0.5= B 30+1.4后肩斜:2 3(B 20+2.9 )= B 30+1.9前胸围大:1 2(B 2+5 )= B 4+2.5 (后胸围大与此相同)前横开领:B 20+2.9-0.2= B 20+2.7第八代原型中 前肩斜: sin22°{ cos22°+1.8} ≈B 30+1.8后肩斜: sin18°[ (B 12+2.8 ) cos22°+1.8+ B 32-0.8] ≈3B 80+1.2前胸围大:B 8+6.2+ B 32+[ B 2+6- (B 8+7.4+ B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