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水稻不同粒位籽粒昼夜灌浆的氮素调控生理机制研究的综述报告.docx

发布:2024-02-03约1.42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水稻不同粒位籽粒昼夜灌浆的氮素调控生理机制研究的综述报告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开发。因此,研究水稻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调控机制,对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水稻籽粒昼夜灌浆过程中的氮素调控生理机制备受关注。本文将通过综述相关文献,介绍水稻不同粒位籽粒昼夜灌浆的氮素调控生理机制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1.水稻籽粒昼夜灌浆过程简介

水稻籽粒昼夜灌浆过程是指水稻从开始结实到成熟期间,籽粒中各种物质(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的积累、增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籽粒中的酵母菌发酵作用引起的CO2固定,使籽粒内含钾物质浓度急剧下降,细胞质注水量减小,导致夜晚水分吸收速率减缓,在白天通过根系再吸收水分并积累物质,达到昼夜交替、灌浆增重的目的。昼夜灌浆过程进行到后期时,种皮厚度和籽粒水分含量增加,造成籽粒吸附渐缓,积累速度逐渐减缓,同时碳水化合物含量逐渐升高,直到成熟,籽粒内各种物质含量达到稳定状态。

2.影响水稻昼夜灌浆的氮素营养

氮素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氮素的吸收、转运和利用都对水稻的昼夜灌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2.1氮素的吸收和转运

水稻主要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氨态氮(NH4+)和硝态氮(NO3-)。水稻对氮的吸收和转运主要依赖于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的质量和数量。氮素转运方式包括根分泌过程和根系内部转运两部分,其中较为显著的是根尖分泌液对NH4+的浓度调控和分子筛分离作用。

2.2氮素的利用

水稻对氮的利用主要表现在籽粒中氮素的储存和利用上。其中,水稻籽粒氮素储存形式主要有非蛋白氮和蛋白氮。非蛋白氮主要储存在籽粒胚乳和外皮中,而蛋白氮则主要储存在胚乳中。水稻籽粒氮素储存量对产量和品质有极大影响。

3.不同粒位籽粒昼夜灌浆的氮素调控生理机制

3.1不同粒位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差异

据研究表明,不同粒位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靠近花序的顶粒和中粒的氮素吸收能力和利用效率较高,而靠近基部的底粒氮素吸收能力和利用效率较低。这是由于靠近花序的顶粒和中粒对养分的竞争较激烈,而靠近基部的底粒则缺乏竞争优势,且其籽粒灌浆时间较长,导致氮素吸收和利用能力下降。

3.2不同生育期氮素素供应对水稻籽粒昼夜灌浆的影响

水稻在不同生育期对氮素的需求量不同,其对氮素的利用效率也存在差异。在孕穗期,氮素的供应量越多,籽粒的灌浆速度就越快,灌浆后期的籽粒重量增长也越快。而秸秆发黄时期,氮素供应量不足,且吸收效率降低,会引起籽粒的迟缓灌浆和灌浆后期的减缓,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3.3喷施氮素对不同粒位籽粒昼夜灌浆的影响

研究表明,适量的氮素喷施可以促进水稻籽粒昼夜灌浆,提高产量和品质。但不同的生长期和不同的粒位喷施氮素的效果也不同。例如,孕穗期的喷施会快速提高籽粒灌浆速度,但影响到产量和品质;开花前期的喷施则可以增加籽粒的产量和品质。另外,喷施氮素还可以改善底粒的灌浆速率和增重,促进产量的增加。

4.结论

综上所述,水稻不同粒位籽粒昼夜灌浆的氮素调控生理机制是目前研究水稻生长和发育的热点之一。适量的氮素供给可以促进水稻籽粒昼夜灌浆,提高产量和品质。但不同粒位和生长期喷施氮素的效果也存在差异,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深入探究氮素对水稻籽粒昼夜灌浆的调控机制和进一步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