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土力学任务17 1特殊地基的处理 (1).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 汇报人:盛海洋
邮箱:2437509522@
特殊地基的
处理
Content
概述
湿陷性黄土地基
膨胀土地基
冻土地区基础工程
要
内
地震区的基础工程
湿陷性
黄土地基
Content
黄土的特征和分布
黄土湿陷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黄土湿陷性的判定和地基的评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
要
内
具有特殊工程性质的土类称为特殊土。特殊土种类很多,大部分都具有地区特点,故又有区域性特殊土之称。
我国主要的区域性特殊土包括湿陷性黄土、膨胀土、软土和冻土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
一、黄土的特征和分布
黄土具有以下全部特征
颜色以黄色、褐黄色为主,有时呈灰黄色
颗粒组成以粉粒(0.05~0.005mm)为主,含量一般在60%以上,几乎没有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
孔隙比较大,一般在1.0左右
富含碳酸钙盐类
垂直节理发育
一般有肉眼可见的大孔隙
一、黄土的特征和分布
黄土的分类
湿陷性黄土
凡天然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的,称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两种。
自重湿陷性黄土
黄土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的称自重湿陷性黄土。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若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不发生湿陷,而需在自重和外荷共同作用下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一、黄土的特征和分布
黄土的分布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面积约占我国黄土分布总面积的60%左右,为27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在黄土中游地区,北起长城附近,南达秦岭,西自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即北纬34~41度,东经102~114度之间。
黄土分布很广,面积达130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总面积的9.3%。世界各大洲黄土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为:欧洲7%,北美5%,南美10%,亚洲3%,此外,在澳大利亚、北非也有零星分布。
我国黄土分布面积635280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总面积的4.9%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纬33~47度,以34~45度之间最为发育,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
02
二、黄土湿陷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黄土湿陷的原因
02
由于管道(或水池)漏水、地面积水、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渗入地下,或由于降水量较大,灌溉渠和水库的渗漏或回水使地下水位上升等原因而引起。
受水浸湿只是湿陷发生所必需的外界条件,而黄土的结构特征及其物质成分是产生湿陷性的内在原因。
黄土的湿陷性还与孔隙比、含水率以及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
三、黄土湿陷性的判定和地基的评价
(一)黄土湿陷性的判定
02
黄土湿陷性在国内外都采用湿陷系数s值来判定, s可通过室内浸水压缩试验测定。把保持天然含水量和结构的黄土土样装入侧限压缩仪内,逐级加压,达到规定试验压力,土样压缩稳定后,进行浸水,使含水量接近饱和,土样又迅速下沉,再次达到稳定,得到浸水后土样高度,由下式求得土的湿陷系数s
三、黄土湿陷性的判定和地基的评价
(一)黄土湿陷性的判定
02
按照国内各地经验采用s =0.015作为湿陷性黄土的界限值, s ≥0.015定为湿陷性黄土,否则为非湿陷性黄土。湿陷性土层的厚度也是用此界限值确定的。一般认为0.015≤ s ≤ 0.03为弱湿陷性黄土,0.03 s ≤0.07为中等湿陷性黄土, s 0.07为强湿陷性黄土。
三、黄土湿陷性的判定和地基的评价
(二)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类型的划分
02
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后,在其上覆土自重压力作用下,迅速发生比较强烈的湿陷,要求采取较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更有效的措施,保证桥涵等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用计算自重湿陷量zs来划分这两种湿陷类型的地基, zs(cm)按下式计算
三、黄土湿陷性的判定和地基的评价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等级的判定
0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即地基土受水浸湿,发生湿陷的程度,可以用地基内各土层湿陷下沉稳定后所发生湿陷量的总和(总湿陷量)来衡量,总湿陷量越大,对桥涵等建筑物的危害性越大,其设计、施工和处理措施要求也应越高。《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对地基总湿陷量s (cm)用下式计算:
三、黄土湿陷性的判定和地基的评价
0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可根据地基总湿陷量s和计算自重湿陷量zs综合,按下表判定。
当s小于5cm时,可按非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设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