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论高校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繁荣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传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创造高品质思想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高校在实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引领文化进步与社会发展;极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创造兼容并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先进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是知识文化、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是先进文化传播、创造的基地,是培养、输送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江泽民同志曾强调:“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这就要求高校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局中,必须着眼未来,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既是当前中国先进文化的时代特征,也是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新的历史使命。
一、高校必须自觉担负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及相关制度都处于一种重大的转型时期,社会的转型要求文化的转型与之相适应。在我国高校内部,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有削弱的倾向,而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动生成的文化理念正在自发地影响高等学校的方方面面,西方文化对我国高校的渗透在逐渐加强。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必须自觉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自觉担负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在于高校要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任何一所高校都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当代中国的高校应该摆脱纯粹的功利性甚至是工具理性的困扰,在走出“象牙塔”,融入时代发展潮流的同时,更应该牢记其民族的使命、文化的重任,更应该自觉地认识、领悟和把握自身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
(二)自觉担负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在于高校要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大学的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密切关联。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很多大学的学科更加综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逐渐融合起来。这不仅改善了人才培养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大学更好地把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创造文化与培养高素质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自觉担负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更在于高校要积极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我们应该看到,促进文化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是高校推动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无论是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教学科研的改革与发展,都与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只有把高校的具体任务、短期任务和高校的历史使命、长远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把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任务自觉地结合起来,我们的高校才能担当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任。
二、高校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高校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机构,在传承文化文明、创新文化知识、弘扬文化传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中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引领和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殊的历史使命。
(一)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高校在这一体系的建设中,必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通过传播先进、优秀的思想文化知识,以具有广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梳理、研究,并通过广大教师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把这一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从而推动这一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
(二)高校在繁荣科学文化和技术文化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高校强大而高素质的教学科研人才队伍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对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的敏锐把握、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品格、刻苦钻研的精神、克服困难攀登学术高峰的勇气,既推动了各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也成为人类社会文明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高校密集的学科环境,客观上使各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和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科学技术文化的交叉融合成为可能,促进了大量分支学科的产生和交叉综合学科的出现,各学科在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中,极大地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的纵深发展和全方位拓展。
(三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