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Z/T 0133-1994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0133-94
1020 7卜文崖.·夕卜文测 验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对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网点的布设、监测项目及要求、监测和试验资料
的整编与分析、地下水水情预报、地下水均衡试验及报告编制等项工作的基本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已经开采地下水或拟开采地下水的广大区域和大中城市区开展地下水动
态长期监测工作。在大、中型工矿基地开展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工作时,也可参照
使用
2 引用标准
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2998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GB12999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条件
3 总则
3.1 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的水位、水量、水质、水温等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地下水动
态监测则是选择有代表性的钻孔、水井、泉等,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技术要求,对地下
水动态进行监测、试验与综合研究的工作
3.2 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可以分为对区域和城市区的长期监测及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
查中进行的有限期监测两类。本规程针对区域和城市区的长期监测工作而制定。
3.3 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查明和研究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地下水的补
给、径流、排泄条件,掌握地下水动态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科学管理及环境地质问
题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3.4 地下水动态监测的基本任务
3.4.1 在基本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于已经不同程度开采利用地下水或拟将开采
地下水的广大区域和城市范围内,布设各级监测网点,以浅层地下水 (潜水一微承压水)及
作为主要开采段的深层地下水 (承压水)为重点,进行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
3.4.2 在基本查明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于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区域性水位下降、
水资源衰竭、水质污染与恶化、海 (咸)水人侵、土壤盐溃化、土地沼泽化、地面变形等
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
3.4.3 在具有代表性的气候带和水文地质区域内,根据地下水均衡研究的需要,可建立相
应规模和类型的均衡试验场,研究地下水均衡要素及参数
3.4.4 每年在必要的时间发布主要城市和区域地下水水情预报。
3.4.5 编制并提交 《地下水动态监测年度报告》和 《地下水动态监测五年报告》
3.5 应根据各省 (区、市)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地下水开采利用程度、环境地质问
DZ/T0133- 94 1021
题严重程度及地下水动态的研究程度,合理布设监测网点,因地制宜地选定监测方法。
3.6 要依靠科技进步,逐步更新与改进地下水动态监测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和
水平。同时,要提高监测信息的传输、储存和处理效率。
3.7 地下水动态监测成果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对于调整开采利用地下水及防治环境地质问
题十分重要,各级地下水动态监测单位应加强综合研究,及时提交成果,并注意突出成果
的实用性 。
4 设计书的编制
4.1 地 卜水动态长期监侧设计书 的编制 ,必须 以上级主管部 门下达 的任务 书为依据,按省
域或地 (市)区,也可按流域或水文地质单元进行编制。
东2 设计书分为总体设计、年度计划及单项设计。总体设计是监测工作的总部署,一般以
五年为期。总体设计批准后,编制年度计划,对其中的专项工作可另编单项设计。
4.3 总体设计书的内容主要包括:目的、任务、自然地理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水资源开
发利用与供需状况、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监测网点布置与调整方案、技
术要求、工作方法、工作量、仪器设备、人员组织、经济预算等,并附监测区工作布置图
及其他必要 的基础 图件 。
4.4 编制设计书之前,应充分搜集已有资料,并且了解地方政府对监测工作的需求。当基
础 资料不足时 ,应进行补 充调查 。
5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的布设
5.1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的分类
5.1.1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分为控制性监测网点和专门性监测网点。控制性监测网包括区
域网和城市网两类,其中布设有国家级 (一级)、省级 (二级)和地区级 (三级)监测点。
国家级与省级监测点构成控制性监测线和监测网,地区级监测点主要用来补充面上控制点
的不足。专门性监测网点是为了研究和解决某些专门水文地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