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西方区域多中心测度与效应研究进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西方区域多中心测度与效应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系统梳理西方多中心概念、测度与效应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发现多中心效应的不确定性与其定义的模糊性以及测度方法和指标的选择有关;某一尺度的多中心政策在其他尺度上会产生不同影响;历史特殊性和地方情景是影响多中心政策实施的关键因素。认为并不存在可适用于所有区域的空间组织模式和政策措施,今后的研究应仔细区分形态多中心与功能多中心,正确选择测度方法与指标。
关键词:多中心;多中心测度;多中心效应
自1999年“欧洲空间发展展望(ESDP)”发表以来,2050远景规划的重大议题。然而,也有大量文献质疑其假定的正面效应能否实现,认为多中心不仅是一个令人迷惑的概念,而且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足的经验实证。那么,什么是多中心?多中心发展能否一定带来假定的?论争的根源在哪里?本研究系统梳
1 多中心内涵的演变与论争
多中心是一个涉及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或行政等2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层面展开。
1.1 内容维度
1.1.1 形态多中心。这是对人类聚落在特定地域上分(数量、等级和空间)的描绘,主要指特定区[1]。昆斯曼认为,中心在形态上可以简单地[2]。Bertaud认为,建成区平均密度、密度剖面的梯3个重要方面[3]。而按照Burgalassi的理解,多中心的形3个方面:第一,区域内各中心相互临[4]。ESPON区分了单2种模式,其中前者具有显[5]。Chanapion则从演化的视3种不同的多中心发(特别是交通联系)而融合成一体[6]。
1.1.2 功能多中心。与Christaller的中心地相似,中心2个以上的中心或集聚点向整个或部分区域提供中2个方[7]。二是中心的联系(流和合)。在多中心区域内,各城市间通过基础设施和
1.1.3 形态多中心与功能多中心的关系。尽管由居住2个或2个以上的城市中心,但二者的侧重点仍有许CBD与其他中心之间的商务联
1.2 地理尺度
多中心是一种尺度敏感现象,在不同空间尺度上,
1.2.1 城市内部尺度。这是学者最早用“多中心”概念CBD附近会形成次中心,构成多中心城市结构。[8]。McMillen也指出,一个多中心城CBD之外还拥有一个或者多个就业次中[9],但Riguelle等认为几个就业次中心是多中心城市[10]。
1.2.2 国家尺度和国际尺度。前者主要表现为大都市
1.2.3 区域或城市间尺度。此尺度是指以某些城市或
2 区域多中心测度
2.1 形态多中心测度
作为一种地理表象,空间形态上的多中心基本可以
2.1.1 首位城市比重法。区域首位城市的人口、经济W代表区域首位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
式中:P1代表首位城市人口;Pi代表区域不同规模城市in代表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一般地,W越大,区
2.1.2 等级规模指数法。一个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
式中:P代表区域某城市的人口;R代表该城市的等级;α2个方面:一是区域城市数量的多少,
2.2 功能多中心测度
与空间形态上的多中心不同,功能联系上的多中心2种路径,实现 2.2.1 通勤法——不同城市间的人员联系分两种方法(1)“3S”指数法。Limtanakool等[11]认为,区域多(structure)、强度(strength)和对称性(symmetry)来进行。
网络的结(E)来表征多中心区域
式中:n代表网络中节点的数量;Zi代表节点i的总通勤E值介于0到1之间。E0,意味着所有的旅行都朝向一个节点,因此区E越接近于1,表明流的熵非常
强度反映了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就某节点i(i=1,2,……,n)而言,其在网络中的地位通过主导指数(D)来度量
式中:Ii为从其他中心流入i中心的总行程,Ij为其他中j中心的总行程,m为城市数量。D旨在测度相对D的值介于0与∞之间。若每一个中心的D=1,则区
两节点间强度的另一个测度方法是相对强度指数(R)。令R代表节点i到节点j的联系强度,则有:
式中:Tij代表从节点i到节点j的流量。R介于0和1之R都相等,则表明区域为非等级
区域的对称性从节点和联系2个视角来测度。节点
式中:N为节点对称性指数;Ii代表其他城市流向城市iOi代表从城市i流向其他城市的流量。若N=0,i在网络流中是对称的;若N=-1,则i城市N=1意味着i
联系对称性可用L来测度,则有:
式中:L为联系对称性指数,fij代表城市i流向城市j的流fji代表从城市j流向城市i的流量。若L=0,表示节点i和节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