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 赵晓燕
学习兴趣是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教学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注意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幽默语言激发兴趣
法国著名演讲专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打破课堂的沉闷,融洽师生感情,激活学生思维。如讲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时,我引用了一则广告语:“蓬头垢面进来,容光焕发出去。”学生立即被吸引过来,此时教师及时提问:同学们思考此广告语怎样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学生很快抓住“进”与“出”、 “蓬头垢面”与“容光焕发” 的对立统一,而且由此赞扬了理发师的劳动。因为正是他们的劳动,才使“蓬头垢面”转化为“容光焕发”。通过幽默风趣的广告语言,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浅显化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巧用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已较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它可以灵活地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形象地再现于课堂,把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化虚为实,化难为易,降低学习上的难度。如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一框讲市场固有的弱点和缺陷时,我用多媒体首先同时展示了漫画《跟不上趟》的三幅画面,然后又逐一展示了三幅画面,分别设问:“老汉为什么要办养鸡场?”、“为什么会出现‘杀鸡毁蛋’的结果?”、“这位老汉为什么老是跟不上趟?”,进一步问:“这反映了市场调节有何特点和危害?”,当画面一展出,学生就为画面上的急剧变化所吸引,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就情绪高昂地开始了讨论,并争相发言,加上老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地悟出了市场调节具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及其危害,充分地体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
通过恰当地运用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使学生直观地感悟了知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了重要的保证。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思维的载体,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就显得十分重要。
鼓励质疑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为学生创设敢问、敢思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积极思维。尤其倡导对教师观点的合理“反叛”,引发师生之间的争鸣,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索精神。
例如我在一国两制的教学中,分析台湾问题时,我与同学们一起剖析了李登辉“两国论”的实质和危害性,大部分学生对此问题都达成了共识,然而,有个学生沉着地亮出了异议:“我们为什么不能象印尼的东帝汶,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来解决台湾的归属问题呢?”,一石击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同学的议论。这时我首先表扬了他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然后我又从更高更远的角度与同学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令学生心悦诚服。这位同学的思维得到了鼓励,从此他对政治课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也经常提出一些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了发展。探索精神往往是出自发现矛盾,为解决矛盾寻找突破口,探索的过程往往也是思维的训练过程,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设疑引思
创设问题情境还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和方式,创设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去探究、发现,即设疑引思。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的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讲《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关税的意义时,设置的情境是:“根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