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方剂学理气剂.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某男,25岁。患者经常鼻衄,曾服用不少中西药均不能根治,近日因劳累而鼻衄又作,伴腰膝酸软,易怒,二便尚调,舌质淡,苔白,脉沉弦。证属上盛下虚,有升无降,血随气逆。 验案选录 鼻衄案 处以苏子降气汤加味:苏子、前胡、厚朴各9g,小蓟、阿胶、半夏各10g,肉桂、橘红、生草各6g,太子参12g,藕节15g,服上方3剂病愈。为巩固疗效,又服6剂。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王肯堂说:“口鼻出血,皆系上盛下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法当顺其气,气降则血归经矣,宜苏子降气汤加人参、阿胶……”(《证治准绳·杂病》卷3)。本案鼻衄于上,肾虚于下,为上盛下虚之证,故以苏子降气汤降逆上之气,并可引火归元,再加太子参益气养阴,阿胶养血止血,藕节、小蓟凉血止血,诸药合用,治上顾下,使气降而血自归经。此乃变法,颇资启发。 按语 定喘汤 (《摄生众妙方》) 组成 麻黄 白果 苏子 杏仁 半夏 款冬花 桑白皮 黄芩 甘草 主治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之哮喘。 病机 痰热蕴肺,复感风寒,肺失宣降。 立法 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麻黄——宣肺散寒 散中有收,则散不伤正; 白果——敛肺祛痰 散收相合,增平喘之力。 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桑白皮、黄芩——清肺止咳平喘 甘草——和中调药 配伍意义 功用 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宣、降、清、散、收并用) 1、使用本方的主要依据为何? 2、本方与苏子降气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均可治疗咳喘,临床如何区别应用?为什么? 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 主治 胃气虚弱,痰浊气逆证。 立法 降气化痰,益气和胃 组成 旋复花 代赭石 生姜 半夏 人参 炙甘草 大枣 旋覆花——降逆化痰止噫 代赭石——助君药降逆(注意用量) 生姜、半夏——助君药化痰降逆 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虚 炙甘草——兼调和诸药 配伍意义 (君) (佐) (臣) 如何理解方中代赭石与旋覆花剂量之不同寻常? 临床如何掌握应用? 某女,34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5年,常有心下痞硬感,曾经中西医调治1年余而愈。近月来因家事情志不遂,又觉心下痞硬而噫气频作,疑得胃癌,忧虑不解,经某医院系统检查,排除癌变,诊为神经性膈肌痉挛,治疗半月效果不显。 噫气不除案 现症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纳呆食少,大便时溏,舌淡苔滑,脉弦滑无力。证属脾胃失和,痰气交阻,肝胃气逆。治以调和脾胃,涤饮化痰,镇肝降逆,选用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包煎)12g,代赭石(先煎)4g人参8g,半夏12g,炙甘草12g,生姜20g,大枣4枚。水煎,早晚分温服。药服7剂后,噫气不作,心下自觉宽畅,饮食增加,大便通畅。尚面色不华,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弦细略滑,改用益气健脾养血之剂,调理半月痊愈。 某男,3岁6个月。咳嗽3月余。诊时咳嗽气喘,喉间痰声漉漉,甚则憋呕,咳末无回声,纳谷不馨,舌质淡,苔薄腻,脉细。证属病久伤正,中气既伤,痰涎内生,阻于气道。拟法益气和胃,降逆化痰。 咳嗽案 旋覆代赭汤主之。处方:旋覆花包煎、炒党参、半夏各10g,代赭石先煎15g,甘草3g,大枣5枚,生姜3片。药服3剂后,咳嗽减轻,偶闻咳声,痰亦减少,惟纳谷仍少,苔薄,脉细。效不更法,前方加焦三仙各10g,续5剂以善其后。 理 气 剂 气机 调理 气机失常 气滞 气逆 运行迟缓或停止 当升不升 气陷 当降不降 运动形式异常 理气剂 补气剂 行气 降气 辛温香燥,有伤津、耗气、助热、动血、动胎之弊。 使用注意 行气药有何副作用? 1.不可久服; 2.年老体弱、阴虚火旺、有出血倾向者、孕妇慎服。 第一节 行气 适应证 气滞证(郁证) 气行血 血 瘀 湿聚痰凝 气化水 气消食 气化火 火 郁 食 积 气滞 川芎 苍术 神曲 栀子 香附 越鞠丸 《丹溪心法》 组成 香附 栀子 川芎 苍术 神曲 主治 六郁证 本方示人以治郁大法 治郁以行气解郁为主,兼顾诸郁 六郁之中以气郁为先 临证视诸郁主次而酌定君药 柴胡疏肝散 1.本方由四逆散加减变化而来。 2.专于疏肝理气。 与逍遥散临床应用有何异同? 瓜蒌薤白白酒汤 3、加减法:痰甚者,加?气滞甚则,加? 1、治疗胸痹的常用方 2、胸痹治则——发时治标,缓时治本 本——胸阳不振 标——痰阻气滞,痹阻胸阳 枳实消痞丸 1.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 四君子汤 枳术汤 半夏泻心汤 2.由三方加减变化而成 (与半夏泻心汤证之异同?) 加厚朴麦芽 去 芩 枣 消重于补,清重于温 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