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徐显明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同意,只作内部学习之用,请勿外传。如有违背,责任自负。)
这样一个题目对于刚才主持人介绍的我这种出身的人来说,是一个难题。我的知识背景比较单一,从本科到博士一直是学习法学的。当告诉我说要做一个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文社会科学(或者叫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性的创新这样一个题目的时候。我就感到有点强我所难。
去年六月份,也是在这个场合,有五百多位教育部的本科评估专家,听了我的另一场关于大学理念和依法治校的报告。后来全国大概有一两百所高校把那次报告的内容挂到了网上,到现在有的大学还挂着。那个报告的内容是根据录音整理的,发表在《中国大学教学》去年第八期的首篇上。如果让我重复原来的内容,可以说是驾轻就熟的,而这个题目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思考。借今天下午的机会,我把这段时间的思考跟给位书记校长,以及未来的书记校长们做一个交流。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想谈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它的现实背景和时代紧迫性。
第二个问题,创新是一个思想体系,体系化的创新包括哪些内容。
第三个问题,人文社会科学(或者叫哲学社会科学)在哪些方面能够创新。
最后,探讨一下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概念辨析
今年年初,1月9号至11号,全国的科技大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了开幕式,并且发表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出席闭幕式,也发表重要讲话。两次讲话最终确定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在2020年前后,中国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以什么为标志?总得有些量化的具体的含义。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先研究什么是创新。创新作为生活中的概念,决不是近代才有的事情,但作为学术史上的概念,最早可能是1929年由奥地利的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他赋予创新的含义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科学技术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经济学家理解的创新是指,引入一个新的产品,开拓一批新的市场,选用新的管理机制,获取新的利润。这个过程被理解为创新。这个意义上的创新,机制和方法的问题是最重要的。这是学术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创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后来在经济领域被广泛使用。
经合组织在1996年所发表的报告当中,稍微拓展了一下这个创新的含义。把运用知识获得社会收益的过程,也理解为创新。对这个概念作系统阐述的,我想在中国人里,没有人比周光照同志的概念更权威了。在今年中国科学院2006年发展报告的前言里,周光照同志对创新的概念作了新的解释。我看了他的这个概念之后觉得,这可能是在外延上最广阔的一个创新。他下的定义是,在探究各种规律的过程当中,对知识的创造,以及传播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取经济社会进步效益,提高人类对世界认识水平的全过程,都是创新。
在这个定义里,分解的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创造新的知识,这是探究各种规律所必需的。第二层就是在运用和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新的收益,这个收益既有经济的,又有社会进步的。第三层就是人类提高对整个自然界,对社会的认识水平。这三个层次合起来就是周光照同志的创新的概念。而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所使用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这个意义上被运用的。
创新的定义出来了,创新型国家指的是什么呢?这个国家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主要是靠创新来驱动,以此为特征的,就是创新型国家。其显著特征是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都依赖于科技创新。这就是温家宝同志所总结的那样,中国今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靠两大动力:一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二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推动。所以周光照同志的概念与党和国家中央领导人对于创新所进行的概括与理解,在我看来是一致的。这就是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背景分析
(一)国际
在这个时期谈创新型国家,既有国际经验又有国内需求。从国际上来看,近代西方的三百年,可不可以这样概括,它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一部创新历史展示的过程。整个西方我们不可能做全部的描绘,但我们有必要把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提出来做分析。
第一个国家,是工业化最早的英国。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甚至可以说一直到十八世纪的中叶,这一百年间,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就是英国。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作为开端,英国后来在三大领域成为世界的中心,第一个领域就是在机械上,第二个领域就是在纺织上,第三个领域是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进步模式,以工厂作为劳动的场所。英国依靠这三点击败了老牌的那几个,靠掠夺其他国家资源作为自己发展进步动力的帝国主义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一百年间,日不落就是其主要特征,英国统治了整个世界。所以英国的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
取代英国的,是德国。我们也需要借鉴德国在科技进步方面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知道洪堡大学对德国所作的贡献是影响世界的。以洪堡大学科学研究的精神作为发端,德国很快在化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