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ppt

发布:2018-12-20约1.15万字共9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 案例分析 案例9:矩形教学设计片断 在导入新课后,教师首先请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研究思路及性质,而后演示平行四边形教具,引导学生得出矩形的概念,由此教学进入了矩形性质的学习阶段。 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概括如下: 第一环节:首先,教师抛出问题“类比平行四边形性质,猜想矩形有哪些性质。”然后,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写在一张纸上,之后展开交流。最后,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 第二环节:学生展示猜想、性质、结论(生1、生2展示猜想)。 第三环节:学生验证猜想。(生3度量法,生4旋转法,生5全等法,生6勾股定理法,生7直观判断法) 虽然整节课似乎比较顺利,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是整节课的课堂气氛却很沉闷。因此,参加观课、评课的教师一片茫然。对于这种真实存在的课堂,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教学问题诊断。 诊断:这个设计有问题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原因:犯了逻辑错误,因而学生无法进行合情猜想。内隐素材性资源使用不当。 案例10:内隐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实例 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的距离相等。 问题1:如图,已知:AB=AC,P是BC边的中点。PE⊥AB,PF⊥AC。求证:PF=PE。 A B C P E F A B C P E F A B C P E F A B C P E F B C F A 问题2:△ABC中,AB=AC,P是底边上一点,PF⊥AC,PE⊥AB。则PE+PF=常数。 问题3:当动点在等腰三角形底边所在直线(底边之外)上运动时,其动点到两腰的距离之间有何关系? A B C D E F P 此时,△ABP的面积- △ACP的面积    = △ABC的面积 因此,很自然地得到:PE-PF=常量。 问题4:当动点在三角形内部运动时,动点到三边的距离之间是否有一定的等量关系? △ABC的面积 =△PAB的面积+△PBC的面积+△PCA的面积 A B C D E F P G 如果△ABC是等边三角形,则可得 PE+PF+PG =CD=常量。 可以继续探究,得到如下结果: 如图2,△ABC中,三边AB,BC,AC上的高分别为h1,h2,h3。P是形内任一点,P到三边AB,BC,AC的距离分别为d1,d2,d3。求证: + + =1 。 问题5:当动点在等边三角形外运动时,又能得到什么结论?(PD-PE-PF=常量) A B C D P E F (五)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1.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关注的几个问题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指教师在教学操作中所采用的计划、策略、方法、程序而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 主要关注: (1)讲授行为。包括讲授的方式、内容展示方式、提问内容与方式、应答与评价方式。 (2)教学组织行为。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间分配、课堂调控方式、师生互动方式。 (3)教学艺术行为。课堂气氛营造、口头语言、板书语言、体态语言、教学风格、教学智慧。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考虑下面的因素: 第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第二,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选择教学方法。 第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教学方法。 第四,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 ①识记性提问。问题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提问是让学生回忆这些知识,为讲授新知识作准备。 ②应答性提问。问题的答案比较明显,学生不需要太长的思考时间就可以回答。 ③推理性提问。问题没有直接的答案,需要学生经过一定推理才能得到答案的提问。推理性提问又可分为收敛性推理和发散性推理两类,前者指目标是既定的、唯一的收敛性问题;后者指目标是不明确的、多向的开放性问题。 课堂提问方式 ④启发性提问。教师用一系列启发性语言提出引导学生思维走向的问题,或者从这一步走向下一步提供一种暗示性语言,为学生思考问题指出一个大概的方向。 例如: 同学们想一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会用到哪些知识? 幂函数有什么共同的性质?要研究函数的性质,应当从什么角度切入? 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问题的条件改变一下从而产生一个新的问题? ⑤反思性提问。教师针对学生的思考过程或思考结果提出问题,挖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过程。 例如: 读完题目后,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读完题目后,你联想到了哪些知识? 你是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 你的解法真妙,你怎么会想到用这个方法解决问题? 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你知识你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吗? 附表:教师提问行为观察量表 第一,对学生课堂行为的管理。 第二,优化课堂人际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培养有效的学习集体。 第三,调节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 第四,课堂时间管理。一是指要争取尽可能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指教学活动各阶段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