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液配施水肥一体化操作技术规程.docx
1
沼液配施水肥一体化操作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沼液配施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基本要求、灌水制度的确定、施肥制度的确定、操作程序和系统维护等技术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利用沼液进行滴灌大田种植基地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操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84NY/T496NY/T52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有机肥料
NY884生物有机肥
NY1106含腐殖酸水溶肥料
NY/T1107大量元素水溶肥料NY1428微量元素水溶肥料
NY/T1429含氨基酸水溶肥料NY/T2266中量元素水溶肥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沼液配施水肥一体化系统intelligentfertigationsystem
指运用物联网系统的田间信息采集端传感器,获取水果生长环境中的土壤温度与相对湿度、土壤电导率、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和光照等参数,通过灌溉设备实时显示或作为自动控制的参变量参与到水肥管理中,协调作物需水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准确地将水肥供给作物,实现水肥耦合。
2
4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基本要求
4.1主要功能要求
具有自动滴灌、分区切换、定时开关、定量滴灌、自动配肥等功能。
4.2系统组成要求
沼液配施水肥一体化系统由田间灌溉管网系统、田间信息采集终端(监测)系统、信息采集控制传输系统和物联网智能监控系统组成。其中田间灌溉系统包括水源、首部枢纽、输水管网(干管、支管、毛管、流量表、电磁阀、管件及阀门等);信息采集终端(监测)系统包括土壤温湿度、电导率传感器和气象站;信息采集控制传输系统包括采集控制模块、存储传输模块等设备;采用有线或无线的数据传输方式;物联网智能监控系统可使用本地局域网络或远程监控平台。
4.3田间灌溉管网系统试运行要求
开启水泵,检查灌溉系统工作是否正常,若有漏水现象或其他问题应及时处理,逐级冲洗各级管道,使灌溉系统处于待运行状态。
4.4田间数据采集要求
利用布置在田间现场的各种传感器和气象站等,实时自动采集大田中0~50cm深度土壤的含水量、温度和电导率,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和光照等参数,并每小时至少上传一次数据。
4.5数据传输系统要求
通过WiFi、ZigBee等短距离无线传输方式进行传感器与采集控制器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过GPRS、网桥、光纤等远距离传输方式实现采集控制器与监控中心之间的数据交换。可以使用交流或直流供电。
5物联网智能控制要求
5.1主要功能
具备接收采集控制器发送的土壤温度、湿度、电导率、风速、风向、大气温度、大气湿度、雨量和光照度等数据,完成对数据的存储和分析,协助制定不同作物的灌溉施肥方案,并可通过WEB端或手机APP等方式下发指令,控制电磁阀进行灌溉施肥作业,实现物联网水肥一体化。
5.2智能控制系统的组成
由水肥管理远程控制系统、水肥管理软件、可视化集成系统等组成。其中:水肥管理远程控制系统由终端执行单元、供电单元和通讯控制器组成。主要位于灌溉首部、田间首部和田间管网主管、支管,
3
负责按指令自动化
灌溉施肥。水肥管理软件可实现系统整体控制和参数管理,包括田间环境数据监测、数据空间/时间分布、历史数据、远程控制和系统设置等。可视化集成系统由常用的电脑、触摸屏、拼接集成屏幕、手机等客户端组成。可以通过WIFI、4G/5G等通讯方式与云中心或边缘计算中心(数据存储介质)连接,同步显示水肥管理软件内容,包括传感器采集到的环境信息和远程操控设备。
6沼肥配施原则
6.1施肥原则
根据不同作物品种各生育期的需肥规律、天气情况以及土壤墒情确定沼液施肥周期、次数和单次用量,制定相应的施肥制度,并与施肥进行统筹管理。沼液与清水比例1:1,灌溉水应符合GB5084的规定。
6.2时间设定
各种作物的配肥时间不同,每次滴灌时间要在10-30分钟之间。
6.3用量设定
应根据具体作物品种而定,大田种植条件下配肥以浸透土壤深度20cm~30cm为宜,土壤湿度高于90%时要停止灌溉。
7操作程序
7.1检查设备
检查水源、灌溉系统、沼液配肥系统、动力系统及设备仪表是否正常。
7.2启动灌溉
灌溉的启动可通过电脑终端或手机APP执行。根据田间作物分区,开启相应的灌溉区水泵和灌溉主干管的控制阀门,向管网供水灌溉。进行追肥时,先用清水灌溉5min~10min,让土壤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