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四章.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9世纪70年代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的思考,集中于暴力革命的问题。 主要著作:《中共委员会告共产主义同盟书》、《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法兰西内战》等 主要观点:阐述了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 在革命中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政权,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思想论证了公社建设的主要经验:人民当家作主对国家公职人员实行选举、监督和罢免制;反对特权,一切社会公职人员的报酬只能相当于工人的工资;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 关,公社应当成为全国各地的政治形式并组织民族的统一等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学说 。 总结:这个时期,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的思想仍然是关于暴力革命的思想。他认为,巴黎公社革命的最基本的历史经验,就是无产阶级应该采取革命手段夺取政权,彻底 地粉碎资产阶级的军事官僚机器,以无产阶级专政来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此后,面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冲突和阶级矛盾相对趋于缓和等新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和策略进行了新的阐述。 主要著作:《关于海牙代表大会》 主要观点:强调暴力革命重要性的同时,进一 步提出了各国工人阶级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革命方式和道路的思想,提出了用和平手段取得政权的可能性。暴力手段和和平手段都是夺取政权时可以采用的方式,但是,由于不同的国家情况有别,因此革命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总结:马恩认为,在无产阶级革命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用和平手段获得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就是有利的,因此只要有和平发展的可能,无产阶级不仅不反对,而且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当然,即使在这个时候,也要做好暴力革命的充分准备。 进入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对普选制的作用日益重视,提出了普选制是测量工人阶级成熟性标尺的重要论断。这一重要论断突破了他们以往对普选制的认识,19世纪60年代,他们一度认为普选权在德国这样的国家,对工人来说是陷阱,是政府的欺骗工具。到70年代初,随着形势的变化,他们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利用普选权的最初战绩中,看出普选权赋予 我们一种卓越的行动手段,开始逐步阐明它 的重要作用。70年代末,他们进一步指出, 议会斗争使工人党有可能统计自己的力量向 世界显示它的组织和不断壮大的队伍 。 东方社会是一个政治地理学概念,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地理概念,指位于地球东半球的亚洲国家和传统的斯拉夫国家(以俄国为代表) 二是社会政治经济概念,指一切处于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以同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对应。 1.东方社会,特别是像俄国、印度等国存在着 两种进化的可能性。 马克思深入剖析了俄国村社的二重性质,即 公有制(集体所有制) 因素与私有制(个人所有制) 因素之间的矛盾,公有制同私有制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他认为俄国村社的发展 存在着两种前途:或者象1861 年开始的废除农奴 制的改革一样,开始踏上西欧式的资本主义 道路,或者利用历史给这一民族提供的最好 机会(资本主义生产和集体占有制的同时存 在,给它提供了大规模地进行共同劳动的现 成的物质条件,它能够应用机器的大规模耕作 逐步代替小土地耕作,而且俄国土地的天然地 势又非常有利于机器的使用) , 使俄国可以 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 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 公社中来。 2. 东方公社土地公有制有可能成为共产主义 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认为,与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其经济结构已被英国的自由贸易、蒸汽机和机器工业彻底破坏,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已被私人占有制所取代,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的起义战争遭到失败不同,俄国 是一个独立的军事帝国,仍在全国范围内保持 着农村公社。而且70 年代以后的俄国正酝酿推翻 沙皇帝国,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也经历着经济危机。 因而,马克思1877 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 写信时指出:推翻沙皇制度似乎指日可待,劝导俄 国人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