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及分析.docx

发布:2025-02-04约1.9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1-

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及分析

一、1.黄曲霉毒素B1概述

(1)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B1,AFB1)是一种强致癌物质,主要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和坚果中,如花生、玉米、大米和小麦等。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研究表明,AFB1是已知的最强烈的化学致癌物之一,其致癌性远高于其他已知的化学致癌物。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数百万人因食用受AFB1污染的食品而患上癌症,其中肝癌是最常见的疾病。

(2)黄曲霉毒素B1的产生主要是由黄曲霉菌属(Aspergillusflavus)和寄生曲霉菌属(Aspergillusparasiticus)等真菌引起的。这些真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以在粮食作物上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黄曲霉毒素。研究表明,AFB1的生成温度范围一般在25℃至38℃之间,湿度在85%以上时最为适宜。例如,在2018年,我国某地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花生霉变事件,导致当地数千吨花生受到AFB1污染,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的健康。

(3)鉴于黄曲霉毒素B1的严重危害,世界各国都对食品中的AFB1含量设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例如,我国规定花生及其制品中AFB1的最大限量值为20μg/kg,玉米、大米等粮食中AFB1的最大限量值为5μg/kg。此外,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还建立了完善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体系,对粮食、食用油、食品添加剂等食品进行定期抽检,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据我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据显示,近年来AFB1超标食品的检出率逐年下降,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二、2.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

(1)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和免疫亲和柱法等。其中,ELISA法操作简便、快速,适合大批量样品的初步筛选;HPLC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适合定量分析;LC-MS法则结合了HPLC的高分离能力和MS的高灵敏度,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2)在ELISA检测方法中,首先需要提取样品中的AFB1,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微波辅助提取和固相萃取等。提取后,通过酶联抗原抗体反应,将AFB1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再加入酶标抗体和底物,根据产生的颜色深浅来判断AFB1的含量。此方法灵敏度高,可检测到0.5μg/kg的AFB1。

(3)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AFB1,需要使用特定的色谱柱和检测器。样品经过提取和净化后,注入HPLC系统中,利用色谱柱的分离作用将AFB1与其他杂质分离,再通过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目前,HPLC检测AFB1的最低检测限可达0.05μg/kg,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常将HPLC与其他技术如LC-MS联用,以提高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

三、3.黄曲霉毒素B1检测结果分析

(1)黄曲霉毒素B1检测结果分析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通过对食品样品中AFB1含量的测定,可以及时了解食品的安全性,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健康保障。例如,根据我国2019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数据显示,全国共抽检粮食及粮食制品样品15.5万批次,检出AFB1超标样品占比为0.5%。在这些超标样品中,花生及其制品占比最高,达到40%。这一结果表明,花生及其制品是AFB1污染的高风险食品。

(2)在AFB1检测结果分析中,除了关注超标样品的占比,还需对超标原因进行深入分析。通常,AFB1超标的原因包括原料污染、储存条件不当、加工过程中污染以及人为添加等。例如,2017年某地发生的一起花生油AFB1超标事件,经过调查发现,是由于花生原料在储存过程中受到黄曲霉菌污染所致。通过对该批花生原料的追溯,发现其来源地为某粮食产区,进一步调查发现,该产区在收获季节遭遇了连续阴雨天气,导致花生受潮霉变,从而产生了大量的AFB1。

(3)在AFB1检测结果分析过程中,还需对检测方法进行评估,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某实验室在检测AFB1时,采用HPLC法与LC-MS联用技术,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该方法对AFB1的检测限可达0.02μg/kg,回收率在80%至120%之间,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国家标准。此外,实验室还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质量控制,通过平行样、空白样和加标回收实验,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对AFB1检测结果的分析,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有助于制定合理的食品安全政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