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前红《宪法学》笔记【参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1
二、宪法的定义 7:调整国家——公民关系并以人权保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国家根本法。
三、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制定和修改于普通法律不同;在内容上,宪法集中规定了一国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宪法是公民获得权利救济的最高和最终法律依据。
2、宪法以国家权力的构造和限制为首要内容3、宪法以人权保障为终极价值追求(3)11:人权保障的思想理念为宪法的诞生提供了思想资源;人权保障的价值追求决定了各国宪法的基本内容;从宪法的发展来看,人权理论的发展变化主导着公民权利内容的变迁。
四、宪法的分类
(一)传统宪法的分类:
1、成文和不成文宪法; 成文:是指将宪法的内容记载于一个或多个法律文书中,并且这些文书形成统一法典的宪法,又称作文书宪法、制定宪法。 不成文:是指宪法内容不是集中地记载于特定立宪机关与特定历史时期指定的法律文书中,而是存在于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判例之中的宪法,又称汇集宪法。
2、刚性与柔性 刚性:是指宪法的修改的主体或程序不同于普通法律的宪法,也就硬性宪法或固定宪法。 柔性:是指宪法的修改由普通立法机关依据一般法律修改程序进行的宪法,又叫软性宪法、弹性宪法。
3、钦定、协定与民定 钦定:是指君主享有宪法制定权,由君主或以君主名义制定并体现君主意志的宪法。 协定:是由国民代表和君王共同协商制定的宪法,多产生于军民势力均衡的历史时期。 民定:是指由国民代表组成特定宪法机关或全民公决通过的宪法。
(二)现代宪法的分类:
1、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2、原生与派生 原生:是指本国的宪政运动中产生,根植与本国具体历史传统和现实,宪法内容大多具有本土性和首创性的宪法。 派生:有成模仿宪法,是指以他国宪法为模型、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移植、模仿而形成的宪法。
3、规范、名义与语义 规范:是指国家权力行使服从于宪法规定的宪法。 名义:是指虽然具有宪法形式特征但却不能规范权力行使现实的宪法。 语义:是指既不反映现实情况也不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任何作用的宪法。
4、政治自由主义、君主立宪主义社会改良主义与独立民族主义 17
第二节 宪法思想 17
一、人民主权思想1、博丹的主权观念及其特征(3) 2、霍布斯的主权思想 3、洛克的立法权至上思想 4、卢梭对人民主权思想的系统论述——社会契约 5、哈贝马斯 20
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民主权理论的论述:二、人权思想1、萌芽时期的人权思想:古希腊、罗马 2、近代意义上的人权思想:文艺复兴—自然法学派(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潘恩、卢梭)—形成天赋人权这一成熟人权理论3、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对天赋人权思想的突破4、二战后出现的第二代人权和第三代人权 25
三、法治思想 法治
1、古希腊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古罗马人:西塞罗3、近代法治思想:亨利二世的普通法至上、柯克的法的统治、勃拉克顿、哈林顿的法治共和国、
洛克以个人权利的维护为核心的法治思想、
卢梭的民主共和国思想、
美国独立战争对法治思想的推进4、20世纪以来对法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德里宣言》的法治三原则 30
四、权力制约思想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2、公元前2世纪的波里比阿的分权制衡思想 3、西塞罗对混合政体的论述4、近代以来:
洛克的三权分立;
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的进一步完善;
麦迪逊的权力制衡制度设计;
哈耶克对三权分立思想的批判和改进措施 34
第三节 宪法原则 35
1、宪法原则的基本特征:
·普遍性:能够普遍适用于每个国家的原则,具有全球的普适性和共享性。同时指导一国宪法实践的全过程,贯穿于立宪、行宪、护宪的全过程。
·自享性或独特性:是宪法本身所特有的原则,不是与其他法律共享的原则。同时,宪法原则主要指导宪法实践活动,不会也不应该跨越宪法的边界成为指导其他法律的原则。
·终极性或最高性:是宪法价值的最高体现,是判断一切权力运行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最高和最终的依据。
·抽象性:是对宪法思想和宪法实践的高度抽象概括。对宪法基本原则的文字表达也是高度抽象概括的。这些原则多蕴含于宪法规范和宪法实践中,只有少数的宪法原则会在宪法中获得规范表达。
2、宪法原则的作用(3)36
·整合众多的宪法规范和宪法制度,消除宪法规范、先发制度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冲突,形成一个和谐的宪法规范和制度体系。 ·指引一国宪法事件的全部过程,弥补宪法规则的漏洞,为宪法的灵活解释提供指导,从而使宪法能够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适应社会变迁。 ·提供了一切公权力合法性和正当性判断的终极性依据,也为构造正当性的权力秩序预设了价值内涵。
一、人民主权原则
1、在各国宪法中的体现:
·抽象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