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家乡的老房子 教学设计.docx
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家乡的老房子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于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1课《家乡的老房子》。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老房子的造型特点、结构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巧和色彩知识,对美术创作有一定的了解。此外,他们可能对家乡的老房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了解和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老房子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和审美判断。通过观察、分析家乡的老房子,学生将提高图像识读能力,学会从形式、结构等方面欣赏建筑美。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运用绘画技巧和色彩知识表现老房子的特点,培养美术表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老房子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增强文化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提升审美判断能力,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家乡老房子的造型特点和结构特征。2.运用绘画技巧和色彩知识表现老房子的美感。3.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难点:1.对老房子细节的观察和描绘。2.创作中如何把握老房子的神韵和文化内涵。3.引导学生思考老房子的保护与文化传承。
解决办法:1.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老房子,现场观察和分析其造型特点和结构特征。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老房子的文化背景。3.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老房子的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4.提供范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如何描绘老房子。5.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发挥个人想象力,表现老房子的独特美感。6.组织作品展示和评价,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画纸、画笔、水彩、彩铅、剪刀、胶水等绘画和手工制作材料。
2.课程平台:班级黑板、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用于展示教材内容和学生作品。
3.信息化资源:家乡老房子的图片、视频资料,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4.教学手段:观察、讨论、示范、实践、评价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创新。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展示家乡的老房子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请大家看看这些老房子,你们能发现它们有哪些特点吗?”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
2.讲授新课(10分钟)
教师讲解老房子的造型特点、结构特征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老房子在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如何运用我们学过的绘画技巧和色彩知识来表现老房子的美感?”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练习(5分钟)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绘制家乡的老房子。教师提供范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细节,把握老房子的神韵和文化内涵。
5.课堂提问(5分钟)
教师提问:“大家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6.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学习。教师组织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7.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老房子的保护与文化传承。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和研究家乡的文化,提高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力。
总计:45分钟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实践、讨论、评价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知识点梳理
1.老房子的造型特点和结构特征:
-了解不同地域的老房子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掌握老房子的基本结构,如墙体、屋顶、门窗等。
-认识老房子中的传统建筑元素,如翘角、飞檐、雕花等。
2.老房子的文化背景:
-了解老房子与地域文化、历史、民俗的关联。
-掌握老房子在当地的地理、气候、材料等方面的适应性。
-认识老房子所承载的家族、社区记忆和文化传承。
3.绘画技巧和色彩知识:
-学习如何观察和描绘老房子的细节,如墙体的质感、屋顶的形状等。
-掌握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如冷暖色调、明暗对比等。
-学习如何通过线条、形状、质感等表现老房子的美感。
4.审美判断和创作能力:
-培养对老房子的审美感知和欣赏能力。
-学习如何运用绘画技巧和色彩知识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老房子作品。
-提高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的能力。
5.文化理解和传承意识:
-引导学生思考老房子的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关注和研究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