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心理健康 思维定势 教案.docx
高中心理健康思维定势教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心理健康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2年9月2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思维定势的概念,认识其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
2.培养学生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能够识别并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势。
3.提升学生应对新情境、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4.增强学生心理韧性,提高面对挫折和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思维定势的概念与分类;2.思维定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3.思维定势对学生学习的影响;4.如何调整和改善思维定势。
难点:1.思维定势的深层次原因分析;2.学生如何自我识别和调整思维定势;3.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4.提高心理韧性,面对挫折和压力的策略。
解决办法: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思维定势的概念和分类;2.结合学生实际举例,分析思维定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让学生能够自我观察和反思;3.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头脑风暴、逆向思维等,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4.提供心理辅导和压力管理的方法,如情绪调节、积极思考等,帮助学生提高心理韧性。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2.辅助材料:思维定势相关案例、图表、视频等
3.实验器材:无(本节课不涉及实验)
4.教室布置:安排座位成小组讨论形式,准备白板或黑板供学生展示和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思维定势影响生活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思维定势的好奇心。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思维定势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哪些影响?”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讲授新课(1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思维定势的概念、分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举例说明思维定势对学习的影响,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采用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导致无法发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强调调整和改善思维定势的重要性,提出一些方法,如头脑风暴、逆向思维等。
3.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思维定势现象及解决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头脑风暴,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训练情况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练习(5分钟)
-教师给出几个关于思维定势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5.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思维定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
6.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撰写一篇关于思维定势的文章,分析自己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是否存在思维定势,并提出改进措施。
整个教学过程共计45分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掌握思维定势的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心理韧性。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教材《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补充阅读材料:关于思维定势的更深入研究文章,如《思维定势的力量与局限性》、《如何培养创新思维》等。
-推荐阅读书籍:如《思考,快与慢》、《超越感觉:批判性思维指南》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思维定势及其影响。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针对本节课学习的思维定势相关知识,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例如,学生可以查找关于思维定势的案例,分析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学生可以尝试运用头脑风暴、逆向思维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人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加深对思维定势的理解。
七、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情境创设:通过短视频、案例分析等方式,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头脑风暴、逆向思维等,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课堂时间安排: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能会存在时间不够用或者时间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导致某些环节过于冗长或者匆忙。
2.学生参与度:在学生参与度方面,可能会存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的问题。
3.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可能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多样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