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尔堡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pdf

发布:2019-04-13约5.47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马马尔尔堡堡出出血血热热诊诊断断和和治治疗疗方方案案     马尔堡出血热 (Marburg hemorrhagic fever,M F)是一种 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 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1967年秋,德国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前 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几家疫苗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因在实验中接触 一批从乌干达运来的非洲绿猴后,同时暴发一种严重出血热。马尔 堡疫苗研究所首次从上述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中分离出一种新病 毒,因而命名为马尔堡病毒 (Marburg Virus),其所致的疾病称 为马尔堡出血热。    [病原学]   一、形态与结构   马尔堡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 (Filoviridae)。在 自然状态 下,病毒呈多态性,有时呈分支或盘绕状,盘绕成 “u”或 “6”形 状或环形。马尔堡病毒为RNA病毒,直径80nm,长度700�1400nm, 表面有突起,有螺旋形包膜。包膜内有一个管状核心结构,为螺旋 状核衣壳所围绕。   二、分子生物学   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长约19kb,编码7种病毒蛋白,包 括N蛋白 (nucleoprotein,NP)、病毒蛋白35 (VP35)、病毒蛋 白30 (VP30)、病毒蛋白24 (VP24)、糖蛋白4 (gp4)、RNA依赖 的RNA聚合酶主要成分糖蛋白7 (gp7)和次要成分病毒蛋白 40 (VP40)。   三、生物学特性   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56℃ 30分钟不能完全灭活,但60℃1 小时感染性丧失。在室温及4℃存放35天其感染性基本不变,一 70℃可以长期保存。一定剂量的紫外线、γ射线、脂溶剂、β-丙 内酯、次氯酸、酚类等均可灭活。本病毒可在多种细胞中培养,其 中包括Vero细胞、Vero E6细胞和 ela细胞等。    目前只发现一种血清型。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感染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和病人是主要传染源。通常先由被 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如绿猴)将病毒传染给人,然后再由病人 传染给其他健康人。马尔堡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症状越重的患者传 染性越强,潜伏期患者的传染性弱。人不是病毒自然循环中的一部 分,只是偶然被感染。   本病毒在 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 目前尚不清楚。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 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 的皮肤传播。在非洲疫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发生本 病暴发。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此外, 通过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可造成医源性传播。有报道,病人在临 床康复3月内,仍可在精液中检出马尔堡病毒,因此,存在性传播 的可能性。通过含本病毒的气溶胶感染实验动物也有报道。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马尔堡病毒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接触被感染的动物及病 人尸体者,以及密切接触病人的亲属和医护人员。人在感染2周后 可产生中和抗体,从而获得免疫力。1985~1987年在几个非洲国家 的一般人群中进行病毒性出血热抗体检测发现,抗马尔堡病毒抗体 的阳性率为0.39%。   四、流行特征   至今,马尔堡出血热的自然流行局限于一些非洲国家,如刚 果、安哥拉等,无明显的季节性。在1998年刚果发生马尔堡出血热 流行前,本病多为散发,但在家庭、医院及社区内也可暴发。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一、发病机制   马尔堡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侵犯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尔 后被带至区域淋巴结,在淋巴系统内播散,并通过血行感染肝、脾 和其他组织。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   1.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导致细胞的直接损伤:其机制是:病毒和 细胞表面的凝集素结合,通过病毒蛋白的毒性作用导致细胞坏死。   2.病毒和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导致细胞的间接损伤:其机制 是:①病毒由入侵部位扩散至各系统,从而抑制机体固有免疫应 答,包括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对1型干扰素的应答;②由于病毒 感染,树突状细胞对T细胞的活化受到部分抑制,从而影响体液免 疫反应;③在整个感染过程中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凋亡,导致免疫抑 制;④受感染的巨噬细胞产生各种介质,并通过各种途径导致严重 病变,如细胞表面表达组织因子引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细胞因子 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导致血管功能失调、低血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等。   二、病理改变   除横纹肌、肺和骨骼之外,几乎所有器官都可受损。其中肝、 肾、淋巴组织的损害最为严重,脑、心、脾次之。肝、脾肿大,呈 黑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