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地疗效分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由肺源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0例患有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进行治疗。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80.0%(p<0.05),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以及血流变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 对肺源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力衰竭采用生脉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结合西医疗法,相对于单纯的西 医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 r541.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98-02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主要是由于肺动脉血管或支气管-肺组织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脏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以慢性常见。本研究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8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对他们的分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80例患者均符合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治疗标准。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8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一般资料
观察组 对照组 p
性别
男 26 24 0.710
女 14 16 0.720
平均年龄(岁) 60.80±9.00 59.60±9.20 0.470
病程(年) 17.12±6.38 17.82±6.34 0.550
原发病
慢性支气管肺炎 30 28 0.620
支气管哮喘 4 6 0.460
支气管扩张 3 4 0.540
肺结核 2 1 0.200
肺纤维化 1 1 0.920
心功能分级
iii级 28 30 0.520
iv级 12 10 0.480
症状
中重度气喘 32 30 0.520
口唇紫绀 34 30 0.540
下肢浮肿 29 30 0.420
中重度肝肿大 27 28 0.650
1.2方法
将8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疗法,包括改善通气功能、持续吸氧、控制感染、合理的使用利尿剂和强心剂、纠正乱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加用40~80 ml的生脉注射液(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滴,以及40 ml的丹参注射液(西安汉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加入到5%的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滴,均1次/d。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4 d的疗效观察。具体的观察指标包括症状、体征、心电图、血常规、血流变、生化以及胸片。
1.3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症状以及体征改善明显,肺部罗音消失,下肢水肿明显减轻或消退,心功能等级改善2级,肝脏缩小≥2 cm;有效:各项症状减轻,肺部罗音减少、下肢水肿减轻,心功能等级改善1级,肝脏缩小1 cm;无效:患者的症状减轻不明显甚至加重,心功能无改善。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时间明显要少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d)
n 肝肿大 下肢浮肿 口唇紫绀 气喘
观察组 40 4.45±1.47 4.32±1.61 3.12±1.97 3.75±2.12
对照组 40 5.64±1.92 5.21±2.13 6.52±2.33 6.46±2.84
p 0.038 0.026 0.008 0.009
2.2两组患者的血流变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流变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两组患者的血流变情况()
n 红细胞比容 纤维蛋白原(mg/dl) 血液黏稠比 血小板粘附率(%)
观察组 40 治疗前 46.2±5.2 364±112 1.83±0.27 34.1±13.5
治疗后 41.9±5.4 312±117 1.62±0.22 25.9±12.2
对照组 40 治疗前 46.6±5.8 365±110 1.84±0.25 34.3±13.4
治疗后 45.1
显示全部